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高炳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县总人口21万人,其中脱贫人口6.77万人,脱贫劳动力3.35万人。全县25度以上的土石山区占95%以上,没有一块百亩以上的自然平地。由于地理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产业基础薄弱,务工收入是脱贫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乐业才能安居。
近年来,白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重中之重,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实施“四百工程”,即:成立百家劳务公司、壮大百家社区工厂、开展百场技能培训、引回百名创业能人。脱贫人口人均年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
成立百家劳务公司,引导群众务工就业
今年1月21日,白河县构朳镇东坡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在构朳镇东坡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以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也是全县成立的第一家村级劳务帮扶公司,促成当地人外出务工就业,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打通了就业帮扶“最初一公里”。
为破解脱贫人口外出就业缺乏门路、获取用工信息不及时不精准、打零工岗位不稳定收入低等问题,白河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激励就业创业政策与措施,健全完善“县有总公司、镇有子公司、村有分公司”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在全县11个镇、个村(社区)均成立劳务公司,提高稳岗就业“组织化”,做到“村村有人管”。
村级劳务帮扶服务公司由各村党支部书记、“四百工程”协管员、驻村干部组成,主要开展“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宣传政策、组织培训、推送岗位、引导就业、服务维权、壮大工厂、回引能人、落实社保”等十项工作。实行村干部分片负责,任务落实到组,组长逐户上门核查,对全村16至60岁劳动力逐人登记,精准建立了“一库五册”劳动力资源信息化台账,引导帮助每一个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增收。
镇村、人社、乡村振兴多部门联动发力,对于外出人员输出集中地,通过“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帮助务工人员外出就业,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县财政每年还安排万元,用于脱贫群众跨省务工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
“通过成立村级劳务公司精准建立“一库五册”,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一是劳动力底数更清了,二是信息更准了,三是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更强了。”白河县茅坪镇枣树社区支部书记杨登宝这样说。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成立劳务帮扶公司家,帮扶脱贫劳动力3万多人就业,实现了有劳动力的脱贫户、“三类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百家社区工厂帮助群众就近就业
“以前在外地做建筑工,收入不稳定,家里娃娃也见不到。现在下楼走几步就能上班,工资不低,家里的事情也不耽误,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安坪新社区工厂务工群众方佳芝说。家住白河县城关镇安坪社区的方佳芝,已在家门口的陕西聚创灯饰有限公司新社区工厂工作了4年,除了每个月多元的工资,她还可以照顾家里上高中的孩子。
自十二五以来,白河县有2.8万户10.4万人搬进了城镇社区。为确保移民搬迁人口稳定就业,县委、县政府统筹整合苏陕协作、巩固衔接、后续扶持等各类资金,在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按需建设标准化厂房。推广“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毛绒玩具、电子线束、服饰鞋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让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实现灵活就业。
为积极应对因疫情防控等原因带来的不利影响,白河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加快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社区工厂配建托管中心实施意见》,每年统筹整合资金余万元,用于稳岗就业、技术创新、冷链物流、房租水电等奖补,引导激励新社区工厂吸纳脱贫群众就业,加大返乡承接力度,做好兜底安置工作。落实“领导联厂、干部驻厂”长效包帮机制,全程为落户企业提供证照办理、厂房装修、基础配套、项目申报、员工招聘等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做到“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对达到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新社区工厂实行挂牌保护。利用驻村工作队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帮助新社区工厂招工稳岗,有效架起务工群众与企业之间的信任桥梁。
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企业。位于白河县城关镇向荣村阳光小区益成服饰新社区工厂,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长期稳定就业80人以上,今年2月4日其生产的英国国家队队服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益成服饰有限公司也是白河县新社区工厂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帮扶车间)家,创造就业岗位多个,吸纳就业人,其中脱贫劳动力人。探索出的“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农民变工人”仓上天宝模式和“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社区、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冷水三院模式曾在全国、全省推广。
百场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技能
“给小宝宝洗澡要特别小心,试好水温,先把宝宝的脚丫放进去,托住他的身体。他如果喜欢这个水温,就不会哭闹。”说起护理婴儿的技巧,村民曹玉华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今年47岁的曹玉华,是白河县西营镇新建村人,年搬迁到西营镇新建村安置点,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改变生活方式、维持家庭正常生活,是她搬迁后思考最多的问题,听朋友介绍政府开办了免费的月嫂培训班,曹玉华心动了。获得家人支持后,她二话不说参加县上组织的月嫂培训。她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比其他学员更加努力,参训后不久便被评为“最美月嫂”,目前她的月收入可以达到多元。
为破解以往技能培训内容杂而针对实用不强、组织多而参与热情不高、力度大而增收效果不佳等难题,白河县建立脱贫劳动力数据库、培训数据库、就业信息数据库,推动三库联动,实现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信息互联,完成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做到基本情况、就业愿望、就业状况“三清”,信息推送、技能培训、政策落实“三准”。组织开展百场技能培训,提高稳岗就业“成功率”
按照“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有市场就瞅准什么”的思路,白河整合人社、农林、群团等相关单位培训资源和内容,突出扶志、扶智、扶技,扩大覆盖面、增强针对性、提高就业率。选派人员赴省内外开展就业市场调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依托县职教中心、民办培训机构等平台,灵活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类型培训。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就业安置”模式,以光皮木瓜、白河茶叶等项目为重点,把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一批市场主体认定为实训基地。充分发挥白河人民勤劳质朴的性格,积极打造白河劳务品牌。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未升入高一级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一个不能少”的技能培训,确保新增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真正做到有技能、好就业。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将受训就业率、收入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作为对部门、镇及培训机构考核评估的重要标准,与目标责任考核、财政扶持挂钩,倒逼培训上水平、就业提质量,实现了群众自身素质、劳动技能和收入水平以及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今年以来,全县开展足部修护师、电工、电焊工、月嫂家政、直播带货员等各类技能培训62场人,其中脱贫劳动力人,实现就业人,培训就业率达到55%。
回引创业能人做优做强“归雁经济”
“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是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吸收更多的脱贫劳动力就业,带动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白河、小康白河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年2月在安康市返乡创业表彰大会上返乡创业典型肖世国这样说道。
肖世国是白河县卡子镇凤凰村村民,今年39岁,陕西友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年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毅然放弃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回乡创业,在白河注册成立了陕西友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新社区工厂有关扶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年实现营业收入万元,纳税万元。目前,在白河建有1个总部工厂,7家分厂,带动就业余人,年被安康市政府表彰为“返乡创业优秀企业家”。
为破解白河自然条件差、外地客商招不来留不住、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等问题,县委、县政府建立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和“网络党支部”,扩大外出务工人员党组织覆盖面。打造“秦楚边城党旗红、‘三苦精神’促振兴”党建品牌,持续加强村党支部引领作用,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把本土人才培育与外出能人回引相结合,建立在外创业人才信息库和乡贤能人动态数据库,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动向、数量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紧扣县域特色产业,定期组织召开在外创业人士座谈会、创业项目推介会,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办企业、办实体,培育兴业创业“头雁”,打造稳岗就业“雁阵”。并制定出台促进创业就业配套政策措施,从项目用地、融资贷款、税费减免、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返乡创业就业人员在城镇落户、子女就学、社保、医保转移接续、住房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打好政策组合拳,深度释放政策激励效应。创新党支部领办“乡村金融超市”,累计发放贷款5.34亿元,优先用于中小企业纾难解困和脱贫群众创业发展。全县累计已回引名外出创业能人返乡创办市场经营主体家,建设特色产业基地35万亩,带动就业1.3万人,实现了多方共赢。
“就业关系百姓的‘钱袋子’,关乎千家万户的‘获得感’。我们探索实施的‘四百工程’,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端稳了群众的‘饭碗’、壮大了乡村人才队伍,同时也更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白河县委书记李全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