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满满的回忆#
又逢桃符换旧,春来冬去有时。
犹思少小年雪,却看闲冬梦诗。
年的脚步倏忽又过,
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年过的有点儿快
年似乎过的比想象的有点儿快,今年又没完全按照旧习俗来,
因为除夕的值班,没和全家一起吃年夜饭、没在凌晨准备初一的饺子,
等吃上家人特意留着的除夕和初一饺子的一瞬间,
脑子里才琢磨着,好像年已经过了。
有了点儿小恍惚,
电视里也传来了主持人说春晚的声音,
是呀,这春晚都已经伴随70后的一代40年了,
时间确实跑的有点儿快,一恍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现在的年味传承下来的除了春晚,
还有春联、福字、饺子、红包,
细数一下还有很多留在往日记忆中的年的味道,
仍回味悠长。
记忆中漂亮的绢花
记忆里年的味道,
是到市中心的百货商场外人头攒动的拥挤中,
挑上一两朵最漂亮的绢花,
有大红的、桃粉的,
点缀着细细的透明的有弹性的丝线,
串着漂亮、圆润的白色珠子,
用钢丝卡子斜戴在乌黑的头发上,
走路时,那头花上的珠子也一颤一颤的,
想像中,自己就成为了春节里独一无二的最漂亮的姑娘。
灶火锅蒸出的大包子
记忆里年的味道,
是乡下亲戚串门时带来的用竹筐或竹篮盛放的品相极好的白面干粮,
用艳丽、崭新的毛巾仔细的盖在表面、阻挡灰尘。
在儿时的眼中,因爸妈工作忙碌经常自己做饭吃的我,
那毛巾下藏着稀有的美味。
有又白又大的肉片包子、
有点着红点的大白馒头、
有捏成寿桃形状的香甜豆包,
被最勤劳、最能干的女人们细心准备的、送给城里亲戚的过年主食,
都是村里灶火大锅蒸出来的,
不仅有一股特有的淡淡的焦香气、
还有贴着锅边煨脆的焦黄的锅巴儿。
"嘭"一声的爆米花
记忆里年的味道,
是香喷喷的爆米花儿,
70后的零食里,
自家提供玉米粒、大米粒、加上糖精爆出来的米花是绝对主流零食,
玉米粒、大米粒放进那圆滚滚的铅锅里转的时候,会很纠结的在一旁等候,
既兴奋于将要出锅的惊喜和那喷香的气味、又特别害怕那开锅时"嘭"的一声巨响,
爆好的米花会在拿回家的路上,一捧一捧往嘴里塞。
赶上过年时,妈妈会慢火熬些细细的白糖,
融化成拉丝状态下把大米花倒入锅中迅速拌匀、压平,
晾凉后就变成脆酥、焦香的米花糖了。
平日少吃的炸鱼炖肉
记忆里年的味道,
是炸大虾、炸带鱼、炖排骨、红烧肉。
记忆中的童年的日常,还是比较清汤寡水的,
类似于现在素食轻食的状态。
平时饿了、馋了,掰块凉馒头蘸白糖、蘸麻酱、蘸蒜泥、蘸臭豆腐,
都是口中的美味。
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父母,平时饭菜也都以素为主,
偶尔荤腥、包个饺子,也是肉少菜多,
只有到了过年过节,才会扎扎实实的搞些大鱼大肉、重油荤腥,
这个时候,做些炸食、炖些大肉、包些一兜肉丸的饺子,
在儿时的眼中,都是带有满满的仪式感的,
更能体现出过年与平时的绝对不同。
这种差异感,才是记忆中年的味道。
仪式感的年假更多元
这些仪式感满满的童年回忆,
被如今过年略显寡淡的气息所勾起,
于今日午后我拉着老公坐在阳光充足、环境安宁的小家客厅中,
慢慢细聊成回忆中的春节,
那些70后的妥妥的幸福春节回忆。
而述说着回忆的我俩,穿着最舒服的家居服,坐在阳光里,
陪伴着倾听的还是静守于时光、安然于温暖的两盆小多肉,
"多喜乐""长安宁"。
在这个与其他周末一样的休闲时光中,
边回忆边看着朋友圈里的各种话题,
有的去了南方旅游、有的写了新的文章、
有的自创了新年素菜谱、有的继续保持日常运动规律。
多元而个性、清淡且日常。
在新春的第二天里。
年的意义家的味道
现在我们大了、生活好了、父母老了、年味淡了。
这是自然生长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
新衣服、新造型、新口味、新零食,
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再延迟自己的满足感,
有了想法,在日常就随时可兑现、无需等到年,
当我们也为父为母时,
以之前年的套路再哄孩子们的办法已经不灵了,
她们已经感觉不到此年与平日的不同了,
新年与日常的差异感越来越小。
过年了,
当纯肉饺子已成为家常便饭、
当大鱼大肉已成为减肥阻碍、
当北方孩子喝着海南椰汁、
当旅游过年成为一种时尚,
儿时的年,
已渐渐消失在记忆深处,
此时的年,
更多的是一种团聚的意义和家的味道,
更多的是在证明着,
仍有来路可去,还有未来可期。
安守当下做好自己
如今的习俗已不全知晓,
兴心儿会百度一下各个时节的来源和适宜,
也不过一带而过,
还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计划、该干嘛干嘛,
年节的团聚除了陪陪父母、子女,
更多的还是按部就班的清欢日常,
如同千年尘嚣一朝沉淀似的,
总归要趋于安静和平淡的状态,
偶有零星波动也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即好。
其他的就随着旧日时光纷飞于记忆吧,
历史的归历史、时代的归时代。
安守当下、做好自己,
挺好!
四十岁月酒未空,浮生偶忆半日偷。
清浅梅花慢煮醉,彼岸烟火已上头。
情感到文字中去,思考从文字中来。
感受文字温暖和治愈的力量。
我是清浅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