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宿迁的印记街巷

宿迁网讯提到东关口,你会想到什么?是宏伟的关口大门?还是坚固的石垒坝台?亦或是祭祀水神的大王庙?时光回溯,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曾经的关口街。

据《宿城镇志》记载,清康熙时黄运分流,更设宿迁东关于运河西岸,遂名其地为东关口,东关口曾是宿迁水路运输的重要码头和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其建筑雄伟,款式整齐,结构坚固,坐西面河,前有高大门楼上横书“紫气东来”字样,关后有小街,名为关口街。

今年74岁的张福才是一位地道关口人。他生于斯,长于斯。提起关口街,他记忆深刻,“关口街不宽,街上有很多小店,豆腐店、杂货铺、茶馆、旅社……日常生活需要的用品一应俱全,关口街人来人往,青石板路都被拉货的人压得坑坑洼洼。”张福才说。

那时京杭大运河下面停靠的船只,是人们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要想过河,2分钱一个人。”张福才说,很多走亲戚的、做买卖的、上街的都要乘坐小船。赶集的时候就更热闹了,大家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摆渡人则个个笑开了花,忙得不亦乐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口街前的京杭大运河孕育着经济的繁荣,也滋养着无数人的生活。家住项里花园小区的苏俊英,对关口街的印象离不开京杭大运河。苏俊英说,那时住在关口街的人,经常聚集在京杭大运河边。成年人在河边洗衣服,小孩就在河边玩耍,河里的水干净清澈,是关口人的生活用水。“水里经常会爬上来乌龟,有时还能捡到乌龟蛋呢。”苏俊英笑着说。

苏俊英的父母是捕鱼人,全家的生计都在京杭大运河中。“我们每天晚上10点带着虾笼、丝网出船,在夜色中,把虾笼、丝网扔下水。我们捕鱼都用传统工具,把捕鱼用的‘卡子’掰弯,插上小麦或者玉米,再用绳子系着‘卡子’,一条绳子上穿上很多‘卡子’,最后在绳子两端绑上塑料泡沫,捕鱼工具就做好了。”

凌晨3点左右,苏俊英的父母就会起来收获成果,“母亲坐在船头忙着收鱼虾,父亲就在后面划船,凌晨5点就会赶往菜市场,天天起早贪黑,非常辛苦。”苏俊英感慨地说。

站立在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西入口广场,踩着青石板路,耳边是欢快的鸟鸣,按照指示路牌径直向前走,没走几步,左右就是茂密的树木和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古朴幽深、清幽静雅,这就是现在的关口街了。

向左拐进水波景墙,墙面的雕刻复原了关口街曾经的繁荣。赶着牛马拉货的人群,沿街林立的茶肆、饭馆,休憩谈笑的船民……再现了关口街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

而在关口街的右侧,就是东关口城市书房。刷卡而入,房内空调、照明、阅读桌、座椅配套齐全,幽静的关口街与静谧的阅读空间相得益彰,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

沿着关口街,拾级而上,登上东关口城墙,俯瞰周围,仿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花草树木迎风摇曳,令人赏心悦目;远处人流、车流,来来往往;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插立的旗杆被吹得飒飒作响。深呼吸,顿时感到心情舒畅,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被驱散。

“晚上来看,更美。”带着孩子出来散步的王女士热情地说,夜色下的东关口,所有建筑都被点亮,灯光绚烂辉煌,正是散步的好去处。

穿越时空,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再现了百年前热闹繁华的关口街原貌。如今,则成为传承宿迁历史记忆,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地标。(朱婉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