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中国情人节,吃什么

白癜风是否传染 http://m.39.net/pf/a_4512728.html

今天七夕,中国情人节,吃什么?

现在说起节日,往往第一句话就是“吃什么”。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吃什么”是文化,更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一环。

七夕吃什么?在胶东老家,是吃巧果。伴着烘烤的甜甜的麦粉香,七夕的灵魂和内涵扑面而来。

胶东栖霞的七夕主要是做巧果、烙火烧。但是如同八月十五的月饼一样,吃七夕巧果的人越来越少,巧果成为了象征,成了越来越浓的情怀。

炊烟袅袅烙巧果

七夕那天,家家户户烙巧果,又叫“咔小果”,炊烟袅袅升起在小山村,不知道正与夫君相聚的织女能否感受到千万父母们为孩子祈求的心灵手巧、千万姑娘们为自己祈求的如意爱情,姥姥说“巧女娘娘都知道”。

烙巧果需要发面,大家都用“引子”发面。“引子”就是玉米面做的天然酵母,环保健康,发面最好,山东大馒头出名可能跟“引子”有关。“引子”是多么形象的称呼啊,引导着面发开。经常幻想着,如果人生路上碰到朴实无华功能强大的“引子”,该少走多少弯路,人生该“发”成什么样子啊。可惜,人到中年,“发”起来的只有越来越高升的体重。

发好的面分成一个个剂子,按压进卡子(模具),使劲在案板上“咔”地一嗑,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小猴子就出现了,这是成型的巧果,醒发一段时间。小孩子喜欢小动物图案的巧果,小姑娘喜欢小篓子、小葫芦的,大人们更喜欢福禄寿喜,这是不同的诉求导致不同的审美和需求吧。

醒发好的巧果放进热好的大铁锅里烙。坐在柴火灶前烧火,八月份的天气有些凉,柴火灶的火特别暖。烙巧果的火不能大,否则就烙糊了。慢慢地不停地翻着巧果,整个屋子都飘起烘烤的香味。迫不及待地抓一个尝尝,又甜又香。

父母为孩子祈求的心灵手巧成了串。大人们烙一口酥大小的巧果,把十来个小果用棉线穿起来,尾端系上五颜六色的布条,高粱杆做把手,然后把一长串一长串的巧果系到高粱杆上,小孩像举灯笼一样举着,在巷子里跑来跑去嬉戏炫耀。

七夕文化代代传

做小果的卡子一般是桃木做的,取材容易又辟邪。现在某宝上很多,都是梧桐木了。

老妈有一把用了几十年的巧果卡子,是结婚时姥姥送她的。现在送我了,卡子有十几厘米长,刻了两个图案,一个是桃子一个是如意,是最传统的栖霞巧果卡子。木把上泛着岁月浸染的桃红色光泽,木刻的图案纹路深深,像妈妈逐渐多起来的皱纹,也像岁月的年轮。

我们的妈妈们,没有多少文化,不懂国学,只是“认老理”,爱说“这是自古以来的”,就是她们的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在热气腾腾的灶火间,把最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如果爱

巧果留在记忆里,留在“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的慢生活里。在脚步匆匆的城市里,流行的是烘焙糕点,流行的是“买买买”。因为年韩国“端午祭”申遗,年我们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遗。因为历史太久,因为文化太深,因为习俗太多,所以习以为常的太多,满不在乎的太多,直到要失去或已经失去了,我们才会重视起来。端午已经是非遗了,七夕还要多久?

近几年,火起来的七夕已经不叫七夕了,叫中国情人节,成为时尚的男男女女秀爱的又一个理由。

如果爱,可否在七夕,盛一碗面,加3.8g蛋白质的牛奶、加五谷鸡蛋、加甜如蜜的绵白糖,加酵母,静等面发开,用精美的模具做一个又一个巧果,用高大上的烤箱烙巧果,任麦香溢满爱巢,在钢筋混泥土的都市里彼此感受至真至纯的爱?

如果爱,可否放下手机,给孩子讲一讲七夕的故事,讲一件巧果的由来,告诉孩子怎么负责任、美好地去爱?用爱心把我们的孩子从追流量明星从网络游戏从打赏主播的昏天黑地里拉倒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上来?

如果爱,静下心来,闻空气中巧果的香味,可以闻到:横亘千年,从历史而来,向未来而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