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美女的发型,我想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电视剧中那些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造型。然而,这些造型其实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对妇女们的发型设计是非常讲究和美丽的,绝对不会像电视剧中那样鬼扯。那么,如何知道电视剧中的造型并不是真实的呢?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线索。比如,文献描述、传世画作、壁画等等,都能非常生动地展示出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穿着打扮,只要我们用心比对和研究,就相当于穿越回到了那个时代。
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研究,揭开唐朝美女发型的神秘面纱吧!
你说你砍柴回来了?好吧,言归正传,我们现在进入正题。先来说说义髻,这个词汇可能有点高大上,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假发做成的发髻。
就是你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发型,其实都是我们的老祖宗用假发制作出来的。你是不是很惊讶?我最初也感到很惊讶,相信很多的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疑问,古代的人是不是头发特别多啊,不然怎么能制作出那么多的发型呢?
其实,我们都小看古人的智慧了,假发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记载假发的史料是《左传》,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国家的美女们就已经开始用假发来打扮自己了。
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两种常见唐代义髻,一者以头发为基础,再增添假发,梳成形状,形状繁多,至唐朝至少几十种;一者以金属丝或木头涂黑漆制成框架,填充假发,做成造型固定于头上。
单刀半翻髻,想象一下空中落下的菜刀,被头发藏起来,独特造型;双刀半翻髻,又称双环望仙髻,唐朝宫廷流行,形象为背后背俩环,似奥迪标志。
经济繁荣,义髻越来越复杂,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饭都吃不饱,何来心思去梳理头发。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双环望仙髻成为宫廷时尚。
双环望仙髻,让我们再来说说鬓饰。在中国古代,美女们非常注重两鬓的装饰,因此,“鬓发长垂”也被视为衡量美女美貌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由于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所以鬓饰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时代特点。总的来说,长鬓的流行时间相当长,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妇女们普遍认为鬓发越长越美,如果你有办法留出三尺长的鬓发,那么恭喜你,你将成为闲人中的佼佼者,可以每天都坐在那里数着你的鬓发。
到了唐朝,审美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美女们开始追求鬓发不再超过脸部。至于原因,可能是因为鬓发打理起来太麻烦,而唐朝以胖为美,大家都忙于品尝美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玩弄这些装饰品。
唐朝的鬓饰中最著名的是“蝉鬓”。白居易在《井底引银瓶》中形容它“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意思是双鬓被梳得十分优美,如同蝉翼一般。
然而,由于没有实物资料留下来,关于“蝉鬓”的形状仍有争议,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了。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蝉翼鬓头饰的起源和演变。实际上,最初的饰品并非仅仅是为了装饰,还具有实用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发笄,早期的发笄是为了防止头发散乱,以便将头发固定住。
因为在汉代,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将头发挽起来并卷起来,需要借助发笄来保持头发的整齐。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笄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其作为工具的初衷,成为了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因为发笄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制作,也可以做成各种款式,如果你想要炫富,那就大胆尝试吧,只要你不怕把脖子压弯,用大铁锤也没人会反对你。
发簪与发钗:古老与现代的饰品传承自秦汉时期以来,发笄逐渐被发簪所取代,其制作工艺和材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讲究且精致。
在这一发展的基础上,发钗、步摇等饰品也随之诞生。那么,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发簪和发钗的区别。发簪是一种单股长针形状,尖尖的,两头大小不一。
较大的一头通常雕刻有花纹,镶嵌有宝石等,而较小的一头则用于插入头发中。而发钗,则是由两股长针中间劈叉而成,形状类似现代女性使用的卡子,通常比发簪短一些。
无论发簪还是发钗,都是古代与现代饰品的传承。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人类审美观念的演变。
步摇,贵族们的专享头饰,以其复杂工艺和华美造型著名。"步摇"两字意为走路时能摇动,形象地描绘了佩戴者的动态美。
关于步摇的起源,虽存在争议,但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成型并成为皇家专用饰品。唐朝时,步摇的普及率提高,普通贵族也热衷于佩戴。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足见步摇已成为贵族审美的重要元素。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其精美的步摇冠和丰富的发饰文化也因此备受瞩目。虽然概括起来复杂多样,但我们今天只挑选了其中几条重要的内容进行介绍。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不妨去欣赏一些唐朝的壁画,或许还会有更多奇妙的发现等待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