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解放纪念碑
长春解放纪念碑年,我第四野战军决定对国民党控制的长春城实行“久困长围”方针。要求采取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手段围困长春。长春围城历时五个月。在围城的整个阶段,虽城中发生饥荒,国民党军但不允许饥民出城。其间频发生国民党军士兵抢夺居民粮食的现象。并对企图逃出长春求生的平民,采取了围阻“綑绑”以及射杀的行动。大批饥民被迫滞留在两军控制的环城中间地带,其间遍布腐烂的饿死民众的尸体。围城期间曾发生人食人丶饿死了50万平民的悲烈惨剧!围城最后以国民党守军投降而告终。
肖劲光将军的题字
这是两个人的故事。故事背后,有着类似的哨卡。哨卡里面,藏着一座城市60年前的历史。那段历史,成为无数苦难百姓新生的开始。
这座城市,名叫长春。
长春居民沙秀杰
75岁老太写自传记录当年
伪满时期的长春火车站
还差两天,就是大年三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会长春,临近春节,温度陡降10摄氏度。
长春市普阳街旁的一栋居民楼内,一位75岁的老太太独自奋笔。“我在写自传,主要是关于那段岁月。”沙秀杰说,这部书稿已初告完成,“大约4万余字。”
沙秀杰所说的“那段岁月”,包括年解放长春的前后。那些日子里,由于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迟迟拒不缴械,最终给这位老人留下终生难以抹除的痛苦烙印。一如此刻的她,虽在暖意融融的书房里,抬眼总能看见窗外冷酷的冰棱……
不堪回首,仍要回首。沙秀杰动笔了,“经历过长春‘困卡子’的老百姓,很多人不在了,我想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
长春旧时街道
卖糖的小女孩
长春旧时城区
沙秀杰,年4月24日生于长春。
“我家是长春老住户,到我这代是第8代,家里有7个孩子,我排第4。”沙秀杰11岁那年,父亲染上伤寒去世,“他死后,我们兄弟姐妹全辍学了。”
这年,18岁的大哥被日本人抓了劳工,年幼的沙秀杰为了家里生计,开始打工。“我去卖糖,那种粘着芝麻的皂糖。”沙秀杰说,为了皂糖的销路和价钱,她甚至去妓院卖糖,“背着母亲悄悄去卖,有次一帮女的都抢我的皂糖吃,那男的要付钱,他骂我,说再看到我就收拾我。”沙秀杰说,“我还得去,在妓院卖糖的钱,一天能买两斤玉米面。”
年,沙秀杰的大哥杀死两个日本兵,跑回家。这个普通的长春家庭,一母七子,迎来短暂的团圆岁月。
长春旧时城区
年3月,5个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师初步包围长春。
有史料载,长春第一次解放在年4月14日。由于国民党军队不久大举北进,我军于当年5月22日主动撤离。两年后,我军再打长春,实行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
“那时每天最希望的事,就是听到枪声。”沙秀杰说,当时左邻右舍常聚在一起,听城外的枪声,“枪声越密集,我们越兴奋,就盼着共产党早点打进来,这说明要解放了。”沙秀杰说。进入初夏后,城内粮价飞涨,“一个大饼子可以换到一个金镯子,甚至能领走一个大姑娘,我家意识到情况不妙,全家人想逃出城去,但当时国民党不放百姓出去,说是禁止出城投共。”
另一种历史说法是,国民党初期禁止市民出城,意在以市民作为人质。
饿死的长春小男孩
“二姐,我饿”
家中无粮,沙秀杰的大哥、二哥参加了国民党军队。
“母亲怕都饿死在家里,她想把家人分散开,谁能有活路就活下去,就让大哥、二哥当兵去。”沙秀杰说,长春解放后,她的大哥、二哥,一位参加了解放军,另一位去念书了。
沙秀杰一家能在城内度日,得益于大哥、二哥每天从军队伙食省下的两个大饼子。“我和三弟每天去取大饼子。”沙秀杰说,那时有个场景,令她一生难忘,“一次取完大饼子,三弟跟在后面,声音很微弱,他说‘二姐,我饿’。我没理他,他就在身后念叨。走了一会,听到后面没动静,回头看他倒在路上,那不是人样,就是一副‘小骷髅’,我心软了,用手指甲抠下一块喂给他吃,他才有劲走。”回忆中,沙秀杰哭了,“母亲一定看出大饼子少了一块,但她从没问过这件事。”
饿死的尸骨
靠着大饼子,沙秀杰一家挺过一段日子。有一天,当沙秀杰与三弟来到取饼子的军队铁丝网前,看不到两位哥哥的身影。等了许久,二哥匆匆跑来,“大哥被关禁闭了,上面说,谁再敢把军粮分给老百姓,就地枪毙,你们快逃吧。”
史料载,在围困长春的5个多月里,长春7月底即告粮绝。
国民党蒋军的工事
“鬼节”出逃
这一天,住在长春东大桥小庙街下附近的沙秀杰一家五口,与邻居王家三口,推着小破车踏上逃亡路,“当时城里饿死了很多人,没人抬这些尸体,倒哪算哪了。我们再留在城里,只有死路一条,出去还有生的机会。听说国民党在七月十五放卡子,放百姓出城,那天是鬼节,所以我记得很清楚。”沙秀杰说,事隔多年,再回家门时,已物是人非,“那里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了,当年的胡同平房早已不在。”
临行前,父亲治病时留下的糖浆,被一家人灌到了肚子里,这是家中最后可以进口的东西。凭借这点能量,沙秀杰一家在当日下午赶到国民党的哨卡。“他们在洪熙街设了卡子,也就是解放后的红旗街。很多百姓得到消息,推着小车,聚在这里,大约有几千人。大家也不知去哪里,只晓得出了城,见到共产党的部队就有救了。”
我军围城部队
如今的红旗街商圈,成为长春商业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然而,每天走在这里的很多人,并不晓得这条大街在60年前曾是一道“生死门”。沙秀杰回忆,当时长春还有几座“卡子”,“记得在宋家洼子和二道河子也有。”
被困“中间地带”
长春老百姓
14天,长如14年。
沙秀杰记得,通过哨卡时,两边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名为检查,实为搜刮。武器、粮食一律不予放过。沙秀杰一家没被搜出什么,直接放行,身后枪声响起,“不准回头!谁回头就开枪。”沙秀杰一家往前走不到百米,碰到一伙土匪,“他们用毛巾蒙面,也是抢。”当然,碰到这么一群难民,土匪生意也不太景气。
长春旧城区
再往前走,见到许多露天而卧的难民。“听大家说,前面没路了。也不能回城去,因为国民党要打枪。”沙秀杰一家与邻居王家在道旁的一个破楼茬子里安顿下来。这条路上的一口井和植物,就是数千难民的一切,他们只有一个心思:找东西吃,活下去。
关于这条马路的景象,沙秀杰的描述,实在惊悚,只说几个细节:被困第3天,邻居“王叔”和他的孩子饿死了;路上死人比活人好看,因为死人在雨水里泡胖了;许多苍蝇飞不动,因为肚子肥得宽过了翅膀;第10天,三弟说句“那我就不等了”,当晚饿死,那晚破楼茬子里死了30多号人;路边凡是能入口的东西,俱被一扫而光,沙秀杰曾在一滩粪便里找到几颗没有消化的黄豆,冲洗后吃了……
这样,坚持14天。
我军围城部队
共产党救了我们
部队入城
饿了很长时间后,先喝粥,一定先喝粥。这是沙秀杰经历那场生死磨难之后的经验。
第14天,这条马路的上空出现两架飞机。“飞得很低,马路上响起了微弱的救命声音,还有伸向空中的一双双枯手。”多年后,沙秀杰分析,这是我军飞机,“共产党发现了我们。”
飞机飞回后不久,难民队伍的前方开始移动。沙秀杰的母亲站起来时,肿如枕头的脚面“爆炸”了,流出黄水。还要走,见到共产党就能活下来!信念支撑下,一家跟着难民队伍缓行。
走了不知多久,沙秀杰看到了解放军。“我印象很深,解放军战士没带枪,他们是来接我们的。难民队伍中有人喊,乡亲们,别着急,我们解放了!共产党万岁!”沙秀杰说,那是她第一次听到“共产党万岁”,“大家高兴得哭了,再也不用挨饿了。”战士们将沙秀杰等难民,引至为难民搭建的粥棚。“要先喝粥,听说刚开始时有人饿了多天后,吃干饭撑死了。”
我军战士
史料载,随着围城战争的发展,8月中旬后,我军有令如下:在我警戒线附近,因蒋匪之抢掠驱逐与强制疏散而奄奄待毙之饥民很多……必须加以救济……难民已进入警戒线内及警戒线外附近之地区,或我军攻占之地区,对是饥饿死亡很严重者,放出或予以就地救济……将真正的难民予以组织……以便准备救济。
我军战士
年,沙秀杰回到了长春市。如今,她的儿子在一家外企工作,儿媳是医生,女儿在国外工作,她和念高三的孙子住在一间8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晚年很幸福,我还念了8年老年大学,读诗文班,也发表了一些诗歌。”
我军围城部队
对于现在的生活,老人感到无比珍贵,“我的孙子不爱听我讲这些老故事,但我常想,如果他不知道这些事,怎么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呢?”
饿死的人
一位战士的故事
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首任台长
头发被子弹打出一溜沟
长春解放
一个军礼,代表全部
史上最贵重的礼节
年,刘汉勤复员回到长春,特地赶到长春市兴隆山一个杨树林,敬了一个军礼,那里埋葬着他的战友“贾天诚班长”。“贾班长在解放长春的战争中,为掩护战士壮烈牺牲。”79岁的刘汉勤老人,现在与老伴儿居住长春,一栋百余平方米的房子。刘汉勤在参加解放长春战争时,任我军独立第8师1团宣传部干事。
我军的英雄
“宣传部干事也上前线啊!”刘汉勤说,头发曾被子弹打出一溜沟,“也算命大!”
我军士兵
阵地连喊带唱
解放长春期间,刘汉勤的主要工作是“喊话”。
“蒋军兄弟们,别为蒋介石卖命了,他为四大家族收敛民财,你们为他打仗牺牲,白白死了,什么也捞不到,他们不把你们当兄弟,我们才是亲兄弟。”老人兴致上来,坐在家里客厅喊了几嗓子,引得屋外忙着办置年货的女儿们推门直看,老人笑了,“这是我当年喊的那套嗑。”
长春旧城区
刘汉勤说,那时喊话的地点比较隐蔽,目的是瓦解对方军心,效果是争取对方投诚。“有一次,我和侦察排王排长上一个煤厂窑顶,用薄铁皮喇叭向敌人喊话!隔着几百米,对方打枪,我感觉刷地一下,右耳热了,一摸,全是血,别说,那帮小子打得还挺准,那咱也得接着喊。”
我军炮火
总喊话也腻,刘汉勤和战友们偶尔会唱。“我编的词,用四季歌小调,八月十五月亮圆,月亮照在碉堡间,你的爹妈想念你,快快回家好团圆。”老人边唱边撸右腿的裤脚,“我们8个人,4个人负责拉胡弦儿和打鼓,我和另一个战友是‘歌手’,还有两个侦察兵。有一次,我们蹲在战壕里唱,唱完了问对面好听不,那边喊好听再来一个,我们接着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敌人战壕里的士兵爱听,但他的炮兵队伍不干了,“六零炮”嗖地打过来了,打得准,都落在战壕里,我们赶紧撤,你看腿上这伤疤,就是唱歌时被六零炮弹片打伤的。”
我军战士
史料载,驻扎长春的国民党60军起义后,该军士兵们说听到解放军的喊话,最受不了是“回家”两个字,一听到这个词都流泪。
国民党军上校
1个上校与4个老婆
国民党军
在长春八里堡难民接待站工作的经历,让刘汉勤十分熟悉围困长春时的我军哨卡状态。
起义的国民党军
“我们发现城里有人饿死,首长立刻命令救难民,记得是长春有8个出口,放了20多万名难民。”刘汉勤说,当时也要提防国民党军官随难民潜逃,“也有明目张胆出来的,有个国民党上校,晚上8点从城里出来到了我们的哨卡,交了一把撸子枪,他可以交给军队处理,但让我们犯难的是他还带了4个女人,都面黄肌瘦的,还擦胭抹粉,他说这都是他老婆,投降条件是把他本人和他老婆都安排好。后来,民政部门帮了忙,把这4个女人都安排了。”
我地下人员
“不像好人”的地下工作者
地下工作者长得都像好人?不尽然啊!
刘汉勤的战友白天侦察时,在我军战壕沟里,抓到了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怎么看都不像正经人,带回驻地审讯。“她说是我军地下工作者,我们不信,后来双方僵住了,她提出找个可以独处的地方,拿证明给我们看。”刘汉勤说,“给她找个屋,结果她从身体里拿出了证件,走出来给我们一看,是咱们的人。我们赶紧赔礼道歉,又给买了两只鸡炖上,好好吃了一顿,派专人送到了城外的前线指挥所。后来证明,她真是我军地下工作者,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吗?”
长春八里堡旧貌
难民要给他下跪
长春人民银行大楼,昔日郑洞国起义的地方
60年了,刘汉勤很惦记那对姐弟的命运。
“当时我军在城郊设有数十个难民收容站。”刘汉勤谈起了这段经历,“有一次,我在八里堡看到一对出来的难民,姐姐十四、五岁,弟弟要小点,他走不动,姐姐求人帮着抬,其他难民也没劲,我上去背起了她的弟弟,送去十里堡难民收容所。”
国民党起义士兵的证明
刘汉勤背着这位小兄弟,走了几公里,到了目的地。“我身上衣服都湿透了,他脸上的黄水,从我后背一直流到脚后跟。”刘汉勤说,当时姐姐要给他下跪感谢,“被我搀住了,我让他们赶紧去喝粥,当地张村长收留了这对姐弟。后来,我就不知道这对姐弟的去向了。”
长春解放了的消息
“听张村长说,不只是部队在帮助难民,城外的乡亲们也都给收容所送柴送被,贡献很大。”在十里堡难民收容所,刘汉勤看到了一座大院与一圈房子,院子里支着三口大锅,分别熬着玉米粥、小米粥和高粱米粥。一身戎装的刘汉勤刚一进屋,就听到“感谢解放军”的声音,这屋里都坐满了难民,“当时,我军对难民有几种安置方式,比如能投亲靠友但没有路费的,我们给路费;想在本地生活的,我们给生活安家费。为此,咱们支出了大量东北流通券。”
我军车队
若是时间可以倒流,守备长春的国民党部队,仍会选择顽抗到底吗?
长春英雄纪念碑
史料载,经过半年左右的围困,年10月16日,驻守长春东城区的国民党第60军起义;10月18日,驻守长春西城区的新7军投降;10月19日10时,我军从四面八方开入市区,长春全面解放。10月21日凌晨,据守在中央银行大楼的国民党司令部在几声象征性的枪响过后,宣布投降,长春彻底解放。
“解放战争中,我军和平解放大城市主要有三种方式,‘北平方式’属于大军压境,逼其投诚,‘绥远方式’是做国民党高级将领工作,使其起义。另一个方式就是‘长春方式’,长困久围,瓜熟蒂落。”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信君介绍,解放长春,首开解放战争中我军利用其他战术和平解放一个大城市的先河。
刘信君指出,从军事意义上讲,围困长春是辽沈战役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拖住了国民党军队总体战略部署,对于全面解放东北意义重大;从政治意义上讲,长春系伪满洲国首都,工事坚固,10万国民党守军战斗力强悍,这座城市能够和平解放,影响深远;同时,作为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官、长春国民党守军最高指挥官的郑洞国,属于蒋介石嫡系,此人的投降,对国民党高级将领震撼极大,为其后我军策反其他国民党将领起到重要作用。
长春解放纪念馆
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一份史料载:“根据人民政府进城后确实统计,由于国民党‘杀民’政策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十二万人。”
对东北解放战争深有研究的刘信君,认可了这一数字,“12万人,这是比较准确的口径。当时国民党杀民养军,强抢百姓口粮,导致城内饿死的人非常多,即使后期国民党开城放民,但这个损失已无法弥补。”刘信民说,“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尽管我军在解放长春时军队的损失很小,但这却是平民伤亡率最高的一次战役。从这个角度上说,长春人民为解放全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如今,城外的战士如刘汉勤,城里的百姓如沙秀杰,都在长春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至于那些发生在哨卡间的悲欢离合,渐渐成为消于历史尘埃的表情!
向英雄们致敬
如今,祖国统一大业即将进行,以史为鉴,我们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留下点纪念的东西。虽然我早己脱下了军装,但我依然记得我是一个"大点"的吉林通讯老兵!我不是军史专家,写不出很专业的佳文。仅以解放长春为一个小侧面讴歌我军的千秋功绩!并以此文向为了新中国的自由解放而献身的先烈们致以蕞崇高的军礼!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祖国必将统一,炎黄的领土一寸也不会少!
首长们参观长春解放纪念馆
纪念长春解放
纪念长春解放
今日美丽的东北明城长春
(作者:资深媒体人石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