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加查县莫热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 李洲 摄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南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机制,紧紧围绕“八个聚焦”抓落实,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年底,山南市12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9.3%降至0.23%;年,该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山南人民用时5年创造了减贫奇迹,奏响了发展史上的壮丽凯歌,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聚焦精准,举全力攻坚克难
五年来,山南市坚决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建立了地级干部包县、县级干部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和党员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同时,各级干部主动认领责任,签订责任书,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山南市坚持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坚决做到精准识别、精准退出。截至目前,该市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全部脱贫。
同时,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求长效,致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市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实施“十项提升工程”项目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目前,该市12个县(区)全部实现主电网供电,行政村通邮率、通电话率、互联网覆盖率均达%。
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年,国务院第三方考评组离开扎囊县扎塘镇施贡村时,该村年逾古稀的格桑赤来老人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我是新旧西藏的见证者,是共产党带领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是共产党带领我们消除了贫困……你们从北京来,一定要把我的话带给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恩情我们世世代代不会忘,我们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搬离穷窝,摆脱“循环式返贫”
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也叫莫热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康”,取的是“共同奔小康”之意。如今,搬迁群众在这里实现了“脱贫梦”,正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进。
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山南市一些地方存在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情况。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共康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嘎玛顿珠,以前住在海拔多米的加查县洛林乡伦麦村。住的地方山高路远,出行困难,生活条件差,外出务工机会少,处在贫困中。
为了劝说嘎玛顿珠搬离“穷窝窝”,洛林乡工作人员一次次给他讲政策、出主意,最终他决定搬离以前居住的地方。
年12月,搬到共康村后,通过参加当地组织的技能培训,嘎玛顿珠拿到了中式烹调师初级从业职业资格证、创业培训合格证和装载机从业资格证,购买了装载机,圆了“就业梦”“脱贫梦”。“开装载机一年能够增加收入4万多元。没活时,我还可以去餐馆打工,也能挣不少钱。”脱贫后的嘎玛顿珠满怀感激地说,“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帮我摆脱了贫困,党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
据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南市建成泽当城区、加查莫热坝、桑日追塘坝、扎囊桑耶4个市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4个县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5个分散安置点,名像嘎玛顿珠这样的贫困群众实现了易地搬迁。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仅配套建设了居民房、卫生院、幼儿园等基础设施,还规划了特色产业项目,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发展产业,筑牢脱贫根基
“五个一批”中“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十分重要。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南市通过完善落实产业政策、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发展资金保障等,全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山南市共实施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个,建成个,辐射带动受益2.8万余人,实现产业脱贫人。
“以前,家里收入主要靠种粮食,一年到头下来,除去吃的、用的,根本没有余钱。现在,我在藏草万亩植物分苗扩繁温室大棚打工,每天收入元,一年能够增加收入两三万元,日子比过去好多了。”扎囊县阿扎乡张达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次仁白玛打工的地方,是该市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中的一个。该项目不仅促进了群众就业,还对防沙治沙作出了积极贡献,可谓是一举多得。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市总投资44.8亿元,规划实施六大类个产业项目,辐射带动2.8万人增收,带动人脱贫。
此外,在发展产业项目的同时,山南市通过开发就业岗位、组建扶贫民工联队、加强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市组建农牧民工联队个,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劳务创收3.7亿元。今年,山南市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当地贫困劳动力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帮助群众就业增收。“现在,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次仁白玛高兴地说。
强化教育,根除滋生贫穷的深层土壤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网络智能化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还实现了供氧供暖,学生更安心学习了,教师教学热情更高了。”说起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变化,浪卡子县中学副校长李波云感慨地说。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山南市高度重视教育脱贫工作,目前,该市本级财政每年对教育投入的比例达25%,援藏资金投入教育比例达30%。年制定出台《山南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施免费教育补助政策实施细则》,解除了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后顾之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市共兑现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大学生免费教育补助资金.万元,落实山南籍大学生资助政策资金.95万元,资助大学生人次。
同时,山南市坚持聚焦志智双扶。据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市累计开展脱贫攻坚宣讲14.9万场次,举办夜校期,接受教育人数达多万人次。累计投入培训资金.99万元,实施劳动力“万人技能培训”工程,培训贫困户劳动力人次。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条,切实用制度管理好村民事务。
过去,由于身体残疾,隆子县隆子镇扎果村村民云旦加措靠领救济金生活。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他学会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在该村蔬菜种植合作社实现了就业。有了收入后,他不仅主动要求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把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人。他说:“过去穷,一是缺技术,找工作四处碰壁;二是观念陈旧。精准扶贫,不仅让我学会了技术,更解放了我的思想。我们要靠勤劳双手增收致富。”
改善民生,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过去,受环境影响,地少、收入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是党和政府带领我们搞生态扶贫。如今,我们家不仅脱了贫,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善。”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格桑告诉记者,“在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上班,一个月工资元。有了收入,我们再也不用靠国家救济生活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南市累计投入资金近18亿元,在雅江中游实施生态扶贫产业项目30个、种植经果林等4万亩,完成植树造林4.5万亩、防沙治沙40万亩,建设了万亩苗圃基地、千亩经果林基地、千亩甘草基地、百亩车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江北万亩林果经济带,打造了贡嘎县至桑日县长公里、宽米的雅江绿色生态走廊。
生态扶贫成效显著,仅是山南市民生改善的一方面。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市聚焦民生抓落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该市累计投入资金.06万元,改造危房户;投入资金4.67亿元,建成季节性饮水安全点处,彻底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设立大病救助基金0万元,各县(区)设立50万元以上预借资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创新实施“十大民心工程”,落实资金29.4亿元,出台惠民政策26项;开设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8个,帮助名持证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民生的极大改善,不仅促使贫困群众思想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更增强了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和信心。“过去,共产党带领我们搞脱贫攻坚,帮我们实现了‘脱贫梦’;现在,共产党又带领我们搞乡村振兴。”格桑说,“脱贫后,大伙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的决心和信心更坚定了、发展动力更足了。”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记者 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