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是一个民族的符号,甚至可以说是旗帜,它包含着风俗习惯、审美取向、制作技艺、发展轨迹等元素。总之,它是一种文化。就佩戴者而言,它又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维吾尔人的帽子更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要认识维吾尔人,你得先认识他们的帽子。
样子样子,维吾尔语“各种各样、很多很多”的意思。维吾尔族男女老少,不论春夏秋冬都有戴帽子的习惯。夏天戴的小花帽叫“多帕”,冬天戴的皮帽子叫“吐马克”,其中又可分男式、女式两种。这些戴在头上的帽子,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妇女人人都是绣花帽的能工巧匠,许多男人更是制帽高手,他们是真正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他们能将丰富多彩的自然形态,通过艺术提炼、概括、夸张、变化而创作出具有乡土气息和强烈民族审美情趣的纹样图案,制成华丽多彩、各尽其妙的“多帕”和“吐马克”。所以,对维吾尔人来说,戴帽子已经不完全是为了防暑御寒,“帽子巴扎”从来都是游人百看不厌、目不暇接的地方。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历史悠久,地区性强,种类繁多,男女老少戴的花帽也都有区别,但按它们的构成骨式和花纹图案可分为巴旦木多帕、塔什干多帕、格来木多帕、奇曼多帕、翟尔多帕、玛力江多帕、赛兰多帕、白西塔拉多帕等五十多个品种。这些多帕一般都是手工纳绣,把四瓣(也有五瓣六瓣)穹形布片以尖顶为中心,拼缝成拱顶形或金字塔形,再镶黑绒面边,最后套在木模上固定成型。绣制的手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刺线平绣、刺线结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花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综合绣等。花帽底色多用紫红、深蓝、墨绿、黑等深暗颜色。花纹图案用色明亮艳丽,对比强烈,主要有黑、白、橘红、棕、草绿、桃红、朱红、金银等色调。
维吾尔农村,男人们最常戴的花帽叫“巴旦木多帕”。这种花帽因地区不同也有许多变化,但都是黑底白花、四瓣、梭角凸起,帽花是用巴旦本、杏核变形和添加的多种图案。因花色古朴素雅,简洁大方备受男人们的喜爱。
图案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费时的“格来木多帕”:色彩对比强烈,用对格架绣几何形花纹,像感开的花丛的“塔什干多帕”:以米学形为骨架,奇曼古丽花枝叶交错,装饰效果很强的“奇曼多帕”,这些都是维吾尔族男女青年和知识分子喜爱的花帽,也是馈赠宾客的珍贵礼品。
用金银线盘绣,立体感强,在阳光下斑澜绚丽、熠熠闪耀“翟尔多帕”:用串珠亮片镶嵌,像晶莹露珠盛开的“玛力江多帕”,都是女性特别是小姑娘们最喜欢戴的花帽。
“赛兰多帕”是一种专供宗教神职人员戴的花帽,特点是比一般花帽高,没有棱角,巴旦木或双旦木图案绣在花帽顶部,以免包赛兰(大白头布)时被遮住。“白西塔拉多帕”比一般花帽多一瓣(也有多两瓣的),帽型较小,纹样比较简单,颜色比较清爽,有串珠、平绣、挑花等不同品种,是少男少女常戴的花帽。
还有一种夏天当便帽,冬天作衬帽的“夏巴克多帕”(瓜皮帽),只用平绣或十字绣绣上四朵小花,有水纹边,小巧、清爽、凉快,戴在头上显得精神、大方、洁净、素雅。
维吾尔人冬天戴的皮帽子种类也很庞杂,大小高低变化多端,统弥“吐马克”。这些帽子大部分用羊皮制作,也有用兔皮、狗皮、狐皮、旱獭皮、水獭皮等制成。
“库拉克其吐马克”是黑皮面,有两只护耳,是用高档裘皮制成的帽子,多为城镇人佩戴。农牧民青壮年常戴的“欧日曼吐马克”形似深钵,单皮绒毛在内,白皮板在外,顶上有四个棱角,帽干下檐有黑色毛边,与白色帽面形成鲜明对比。“赛尔皮西吐马克”是黑丝绒面在外,帽顶有四条拼缝,帽子下檐外面有突出的褐色毛圈,是南疆一带中老年人喜欢戴的帽子。“巴依拉能吐马克”是一种帽面用黑色、咖啡色、蓝色丝绒缝合,有一圈很夸张的、用高档裘皮制作的外檐,外形大如脸盆的皮帽子。这种帽子在以前只有少数有钱人戴,如今许多乡下人也戴起了这种帽子。
“开术切特吐马克”是女式高档皮帽,外形和前面的男帽大致相同,但要小巧秀气,深度浅,妇女们在佩戴的长头巾上斜扣一顶这种扁浅的皮帽,显得非常华贵漂亮。这种帽子在舞台上经常出现。麦盖提、巴楚等地的农民,喜欢戴一种斜桶形、帽身有30~50厘米高的帽子—“英吉沙吐马克”。据说在英吉沙农村,姑娘要戴着这种高帽子出嫁。还有一种在全世界也要算最小的皮帽一一“塔里拜克吐马克”。这种只有在于田、民丰、且末才能看到的小帽子,只有4~5厘米高,口径仅有6~7厘米,帽顶直径不到3厘米,形似倒扣的小酒盅。这种帽子当然无法戴在头上,已婚妇女只好用卡子斜着别在头巾上。显然这种帽子没有任何遮阳保暖作用,纯粹是一种装饰品了。
如果您有机会来新疆,在维吾尔人聚居的南疆走走,您会惊奇地发现,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在炎热的夏天,仍有许多人身穿单衣却顶着厚重的皮帽子。据说是为了保持头部湿润,太阳晒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