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彩绘一质朴热烈的炕围画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3798.html

据榆林民间手工艺人讲,炕围画最初是为防土炕墙面脱落而设,最初只在墙面简单涂抹油漆色彩。后随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只有实用却无美感的炕围子,缺少了生活的情调,于是人们又在白墙上开始画彩绘,并在图案上配以花花草草,再用清漆涂刷,既鲜亮,又耐用。

炕围画又称墙围画,墙围。是一种中国民间常见的室内装饰画。在中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稍后又以颜料做底,色彩画花,桐油涂罩。既鲜艳亮豁,又坚固耐久。日常脏污了,以湿布揩擦,则又光亮如新。

据有关史料考证,炕围画艺术始于宋代末期,发展于清朝,兴盛于民国年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盛行。据宋代墓葬考古发现,当时已有炕围画的雏形出现,明清时期北方民间就有炕围画这种艺术形式存在,影响及应用日益广泛,民间百姓建新宅、嫁娶,大凡都少不了请匠人画炕围子。从目前尚能见到的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炕围画来看,它吸收了壁画的铺底技术,建筑彩绘艺术对其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影响,特别是一些擅长宫廷、庙宇、亭台楼榭建筑彩绘的画匠,把自己熟悉的图案、技巧,引入到民间炕围画装饰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炕围画的艺术表现力。民间年画、木板雕刻技术的普及,为民间炕围画匠提供了丰富的蓝本。民国年间活跃于民间的大批艺人,对炕围画风格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农村,家家有一盘火炕,围绕火炕的墙壁,便是炕围画。炕围画的高度为70厘米。传统的炕围画,先要用纸筋泥将画的墙壁抹平抹光,纸筋泥一定要干透(后来有用水泥的,更需要长时间才能干透),否则要咬色,也称漏油。干透后的炕围要刮腻子(腻子的软硬直接影响炕围画的质量),刮前还需用调配好的胶矾水刷一遍。腻子干后先用粗砂纸打磨,后用细砂纸打磨,再用胶矾水刷1-2次。然后便可放线、打底、作画。底色一般为淡绿或豆青,上下用富贵、竹节、卍字、螭云作花边,一般为上四下三,且各有一条主边,其余几条为拓边。做花边也有一专称——走边。技艺高的画匠走出来的花边干净利落整齐且层次分明,并有立体感。花边中间要勾勒成长方形的“池子”,“池子”的开法很有讲究,以展的手法,将“池子”开成有立体效果的取景框。“池子”与“池子”之间称为“卡子”“卡子”的设计也很重要,要与整体色彩、绘画内容协调和谐。“池子”中即是炕围画的主要内容,一般以人物、山水、花卉、动物、花鸟鱼虫、瓜果李桃为主。尤以人物最为丰富,多取自神话传说、评书、历史故事。

七八十年代本地炕围画逐步走向成熟、人们只要建新居、结婚嫁娶等都少不了要绘制炕围画。体材多风景、动物或是民间传说,在画匠们精巧的笔下将普通的故事构思新颖、加上艳丽的色彩,既起到了美化居室的目的,也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典故,话本传说。一般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二十四孝”等;有的是各种“选段”的集锦式“会串”,有的则以“连台本戏”表现。花鸟画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画空内容,常画的有:牡丹富贵、孔雀开屏、鹊闹冬梅等。山水画多为高山奇峰、飞瀑流泉、碧树烟云。风景画则多是各地名胜:北京的颐和园、北海的白塔、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桂林的山水,以及由此变化而来的青山碧水、楼台亭阁、长桥曲栏、绿树白云构成的各种画面十分精美,且构图也都各有寄寓。

炕围画与人朝夕相伴,在居家装饰起着美化的作用,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对有少年儿童的家户,在艺术审美取向和启蒙上有着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在这些多姿多彩的炕围画中,人们可以读到历史和风俗、社会与生活,还可以体会到来自民间的鲜活旺盛的创造力,更加能感受到它那率直天真、质朴热烈的艺术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