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边境小康村建设扫描边陲山乡气象新

白癜风应该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hl/220321/10467309.html

九月的隆子县玉麦乡,群山披翠、薄雾笼罩。在玉麦河边,一座座轻钢结构楼房交错分布,崭新的水泥路连通每家每户,互联网、电网实现全覆盖,家庭旅馆、餐馆、商店一应俱全,一座欣欣向荣的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跃然眼前。

从大山深处的“穷窝窝”到边境小康乡,玉麦的蝶变,是山南市全力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山南市始终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原则,统筹推进错那、隆子、洛扎、浪卡子4个边境县96个边境小康村建设,推动边陲山乡展现新气象。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从洛扎县城驱车向南50公里,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山坳里,坐落着美丽的边境小康村——拉郊乡拉郊村。

近年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齐的楼房、宽敞的院落、醒目的太阳能路灯、干净的水泥路无不诉说着当地人居环境的巨大改善。

村委主任扎西桑珠说:“这两年我们全村都在盖新房,政府承担造价的70%,村民只需自筹30%。现如今,全村59户村民全都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康房’。”

从拉郊村向西公里,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措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同样喜人。

从家家户户一顶破毡房,到掘地而居的“地窝子”,到草坯房、砖石安居房,再到带院子、有阳光房、面积达平方米的藏式楼房,边境牧民居住条件的巨大变迁折射出了山南市边境小康村建设步伐的持续加快。

按照“宜改则改、宜扩则扩、宜建则建”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山南市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山南市边境小康村已建成11个,在建61个,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

生活水准逐步提升

边境乡村大多处于深山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资匮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难触及这里。故而边境群众更加期盼不断提升生活水准。

因此,山南市在“水电路网讯、教科文卫保”等“十项提升工程”上不断向边境地区倾斜,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边境群众生活水准较快提升。

在错那县麻麻门巴民族乡,68岁的次达身患多种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曾一直影响老人的康复。自从麻麻门巴民族乡标准化卫生院成立后,次达的看病需求大大得到了满足。

他说:“现在看病、买药都能刷医保,乡卫生院每个月都把药送到家里,还定期过来巡诊,给我讲保健知识。现在,我的身体好多了,这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医疗好政策。”

医疗条件的改善是边境群众生活水准提升的必需,而互联网的普及则让他们感受到了现代化生活的便捷。

去年,隆子县玉麦乡实现了4G信号全覆盖,许多家庭装上了WIFI,家庭旅馆、商店和茶馆都能使用移动支付。

“现在用手机付款在我们这很流行,出门买东西只要带上手机就行,特别方便。”经营商店的白玛次旺如是说。

产业发展日益兴旺

产业兴旺是边境小康村实现稳定小康、长期小康的关键。山南市将边境小康村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加快补齐边境地区产业发展短板,推动边境小康村的产业底子越来越实。

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地处高山峡谷中,气候和环境适宜于高山茶叶种植。为此,该乡积极引进茶种、开辟茶田、建立茶厂、组建合作社,还邀请安徽专家开展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培训,从而打造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高山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带动全乡54户人就业增收,让小小茶叶成了边境群众的致富“金叶”。

乡长普巴说:“我们生产的‘勒仓莲’牌茶叶在市场上非常畅销,时常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改善加工条件,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在同为边境地区的洛扎县色乡,依托赛卡古托寺、拉普温泉、朱措白玛林湖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带动24户人家办起了家庭旅馆,30人吃上了“旅游饭”,月人均增收元,切实盘活了边境经济。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