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约而至
今年很特殊,国庆偶遇中秋
19年一次的双节“邂逅”
这个中秋显得尤为特殊
那么这个中秋你想好怎么过了吗?
下面跟随小编的镜头带你穿越到几十年前的中秋
找找我们不曾经历的中秋节
盘点烟台中秋的习俗
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诗意的节日。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典故,一千多年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无限享受。圆圆的月亮赋予美好寓意,寄托了亲人的相聚、思乡的愁绪,老烟台的民俗更是蕴含历史沉淀。
50后、60后的中秋
那个年代的中秋,吃着奶奶自制的月饼,即便只能分到一小块、喝到一小口,那也是会甜到心里、香到心里去的。那个年代没有团圆,没有中秋,人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70后、80后的中秋
那个时代和家人一起过中秋简直就是奢侈品——能吃一“五仁月饼”就是令所有人都羡慕的中秋了。80年代的中秋之夜,能够和一群小伙伴挤在黑白电视机前看大侠霍元甲,心中也就满满地都是团圆了。
90后、00后的中秋
这个年代的中秋节,盛行各种”网红月饼、蛋黄酥“,吃月饼之前拿起手机拍照发个朋友圈,感觉才是圆满的。但是团圆的节日一定要跟家人在一起,有仪式感,有温暖。
吃海鲜
每年中秋节前后是海鲜最为丰盛的时节,琳琅满目的海鲜自然也就成为烟台人中秋团圆饭上的“主角”。螃蟹、八带、虾爬、熏鲅鱼往往成为餐桌上的标配,团圆家宴,亲朋好友一同享受来自大海的馈赠,也是咱海边人的“特权”。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团圆节”等。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喝芋头汤面鲜
在烟台有些地方还有喝芋头汤面的习俗。中秋时节,水果成熟,夏粮已收。农历八月十五早晨,喝上一碗芋头面,象征着日子富裕年年有余。市民隋建国说:“八月十五早晨重点是吃芋头面汤,表示过日子有余头儿。”
中秋节做月糕、蒸糖帽子的习俗
在烟台农村,过中秋节还有做月糕、蒸糖帽子的习俗。“在很久以前,烟台老百姓每逢中秋喜欢吃‘月糕’,这是一种用面摊成的大饼,直径接近一尺,简称叫‘月’。饼中还包裹着白糖、红枣等,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月糕’一边赏月,这就是胶东地区最早的月饼雏形。
除了吃月糕,中秋节还要蒸上几个糖帽子,把糖帽子涂上颜色做成猪、牛、羊各种家畜的造型,期盼家畜兴旺;做成小孩的模样,希望家里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糖帽子里面有红糖、有枣,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和和睦睦。
以前的老烟台月饼上没有商标,老百姓往往是用最普通的牛皮纸来包装月饼。民间艺人为了将月饼当做礼物馈赠亲朋,就剪出含有嫦娥、玉兔、鲤鱼跳龙门等具有传统吉祥民俗元素的圆形剪纸作为装饰,覆盖在月饼包装的最上端,再用绳子将包装固定住,让礼物变得美观。渐渐地,烟台民间艺人就将之称为‘月圆剪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团花剪纸’。这其中包含了人们对团圆、美满、幸福的期盼与祝福。
在胶东地区,赏月也是有讲究的。中秋时节正值瓜果收获,烟台百姓通常会在桌子上摆放上月饼、瓜果梨桃等水果“敬月亮”。祭月之俗源于月亮崇拜,中秋节这天,祭桌上摆放的月饼、水果等祭品,并不是祭祀祖先,而是祭拜月亮。西瓜是祭月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水果,称“团圆瓜”。
找个面磕子,自己做月饼
烟台当地百姓把面磕子都称作“卡子”,分为火烧磕子、月饼磕子、巧果磕子、糕点磕子、吉庆民俗磕子等等。既然是中秋节,自然少不了月饼磕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面磕子要经过整整27道工序,后来简化为5道:选料、下料、蒸煮、造型和雕刻。其中,最重要的是雕刻,胶东面磕子有阴刻、阳刻、阴阳兼刻三种形式,现在多数以阴刻为主,先凿后刻,以单面和双面凿刻形式为主。
用面磕子做出月饼,方便,美观。月饼做好后,家里的老人会拿出提前准备的黄皮油纸,用小刀切割成四四方方,然后拿出一个老月饼放在上面,将油纸两角对折后在上面放上一张红色的标签,上面基本上都是写着“中秋月饼”、“中秋佳节”字样,最后拿出麻绳,对折系成十字扣,月饼就算是包装完成。等到中秋,老人就将月饼切成很多块,家人每人一块,共享天伦。
陪伴是最长情的表白,
中秋回家
吃个团圆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