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乌鲁木齐的城市景观,大多数人生活其中,却并没有细数。
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不知不觉中,就多了几处休闲之地。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不知何时起,水磨沟区的石人沟蝴蝶谷建起的水墨天山国家登山健身徒步道、红光山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大、小绿谷成了人们周末时常悠闲度假之地。
石人沟蝴蝶谷建成水墨天山登山徒步道
早在年前,夏天酷热时,人们喜欢约亲朋好友开车去石人沟或蝴蝶谷游玩,那时人们三三两两,围在山上流下的小河旁,铺个毯子或者爬爬山或在蝴蝶谷漫步,追寻蝴蝶的身影,再找个农家乐几家人聚餐,就觉得颇为逍遥自在。
如今,石人沟或蝴蝶谷好似还是那座山沟和谷地,但已经建成了水墨天山国家登山健身徒步道,从石人沟或蝴蝶谷出发,翻越七个达坂,途经夏日牧场、思情沟,再到大石头沟,环线全程25公里。步道所在地属于低山草原带,拥有海相和陆相地貌,鱼类和植物化石丰富,主要有榆树、杨树、忍冬等植被。
如今穿越山间,一山一坡的秋黄,铺满了整个坡道。如果说当初和现在看到的自然风景,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那么变化最多的则是相应服务设施的建成,给前来徒步和游玩的游客们一个休憩之地。如今,步道沿途有一座服务中心、2个露营地和60个休息点及平米停车场及不少健身器材。
绿谷水波荡漾绿满坡周边高楼林立
再回想10年前,大、小绿谷还是一片荒滩和戈壁,人烟稀少。
年未建设前的小绿谷。李向东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规划建设,大、小绿谷所在的高铁片区高楼大厦林立,包括城市综合体、楼宇总部纷纷落户,宜业宜居的优质生活圈推动了片区的迅速发展。
摄影家李向东用无人机鸟瞰拍摄的经开区(头屯河)街景
大、小绿谷也成为了一条绿色廊道,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谷地,如今已成知名生态园地,坐落在维泰大厦与居住区间的山谷中,总面积近38万平方米,高高低低的绿植遍布园区,步行道伴随其间,前行几百米一处小游园,拐几个弯又是景观长廊,流水湖泊散落其中。
在这里,春季可赏花漫步,处处流水叮咚。夏季避暑赏景,享受30多万株绿植和花卉释放出对人体有益的负氧离子。秋季可跑步、登高,冬季赏雪。到了节假日,夜晚四处霓虹闪烁、流光溢彩,成了展示灯光秀的华丽世界。
会展片区变化巨大红光山景区应运而生
有着巨大变化的还有会展片区,由摄影家李向东年所拍图片可知,那里曾经是一片黄土戈壁。那时还没有红光山这个名字,只是一坡连着一坡的连绵土山,山的西边是新疆五建,五建的家属区平房一直沿伸到山顶;山的东面是六道湾和七道湾农田;山的北面延伸着与卡子湾水泥厂家属区接壤。
年未建设前的红光山会展片区。李向东摄
那时的红光山只是乌奇公路边和新疆众多地方一样的土山,春天似乎只有野生的植物,比如苦蒿,或许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些挨着大地生长的极为短小的小草。夏初,山上会稀稀松松地长出野草,老鸹蒜、野葱,也会有一些小爬行动物四脚蛇等。冬天,一眼可望及博格达峰山下的皑皑雪原。在靠近八道湾和七道湾村的地方,有村里的孩子拉个木爬犁去滑野雪,在山上自得其乐地寻找童年的乐趣。绵延的雪坡上偶尔有一条用脚踩出的羊肠小道,不知伸向了哪个山坡。
现在会展片区夜景流光溢彩。李向东摄
后来,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红光山也发生了巨变。乌鲁木齐市在城郊荒山绿化基础上,在不同区开发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红光山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应运而生。
如今繁华的会展片区。李向东摄
如今,且不说可以承载盛大展会的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场馆,只说红光山景区园内,就有近十公里的徒步道。春天,这里是周边人们常去徒步锻炼的首选,只为那满园的花香。紫色的丁香花一簇簇、一串串随风而摆,馥郁的花香虽在山林间,却给人幽雅淡然之感。冬天这里是连绵的雪林,一片洁白,寂静安然。坐落在林带里的石桌石凳,则被厚雪装扮成一个个憨态可掬的雪蘑菇形状。远观园内红墙白瓦,旗杆、屋脊上也挂满了冰霜,如同一支支造型别致的银器,平添几分灵动。这一切犹如一幅画,风吹雪落,静中有动。
人民公园吸引市民的文化新景观
如果说这些都是十年来新建的园区让周边生态环境变美变好,让市民更宜居,那么那些声名在外的老园区,则在保护原有建筑亭台楼阁的基础上,打造公园的文化内涵。
春天的人民公园绿草如茵,一片生机勃勃。赵剑尘摄
人民公园有纪念清代学者纪晓岚而建的“阅微草堂”,园中林木参天,花草遍地,有曲径通幽的园中园,亭旁庭前的雕塑,由春及秋,时有花卉展、盆景展、书画展、摄影展,隆冬三九常举办冰雕盛会及开展滑冰运动。尤其是今年年初的大型冰雕迎春游园会,千姿百态的花灯,散落在公园各处的冰雕,中国结及冰雕“福”字,既传递了中华文化,又让市民的冬日享受了视觉盛宴,可谓老园区新景观。
从无到有,从戈壁荒滩到绿荫围绕,市民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着新老景观带来的轻松与愉悦,见证着城市景观的十年蝶变,见证着乌鲁木齐的未来,充满希望,明天更美好。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