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党建能抓好,其他地区的党建没有理由抓不好。”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强日前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强大精神力量,不可能在高原地区尤其是高高原地区保证好供油,打造‘高原红’党建品牌就是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国际民航组织把海拔米(英尺)以上的机场定为“高高原机场”,把海拔米以上的机场定义为高原机场。在中国航油提供供油服务的个机场中,共有19个高高原机场,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日前,本报记者随中国航油赴拉萨采访了一群用汗水乃至生命擦亮“高原红”的人。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在中国航油西藏公司的大院里有一株葡萄树,它的名字叫毕佑树。眼下正值冬季,树上光秃秃的,看起来有些荒凉。“这是老书记从老家昌都移植过来的,到了夏天可就枝繁叶茂了。”西藏公司副总经理李继航告诉记者,公司很多年轻职工并未见过老书记,但都听过老书记的故事。
“老书记”是西藏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毕佑,已经走了10年。
西藏的人们常说“苦在那曲,远在阿里”,从拉萨到阿里的距离是公里。年9月,收到阿里机场第一次校飞供油保障的请求后,中国航油党委立即作出“不计代价、不惜成本”全力完成保障任务的决定。在此后11个月里,毕佑先后6次亲自驾车带着同事们向阿里机场运送航油,来回奔波2.6万多公里。他在最后一次返回拉萨后病倒,再也没有起来。
西藏公司航油保障部副经理洛桑朗杰清晰地记得,年3月他第一次随老书记去阿里,带上牦牛肉、糌粑和饼子就上路了。路上旅馆少,他们基本也不住店,累了就在车上休息会儿,洗脸则在小溪里解决。
从拉萨去阿里路况极差,,走北线有公里的土路,需要穿越多个无人区,途中大部分路段无法进行补给。“那曲的搓板路颠得厉害,把车上的螺丝都颠松了,半天就得紧一下。”洛桑朗杰说,“抖习惯了,到柏油路上反而不适应。”
最困难的是,当时没有导航系统,他们一边开车一边找路,用石头在路上做好标记,遇到断头路,又得返回标记点。有一次,油罐车的钢板卡子断了,走了一个小时才看到一家牧民,他帮忙打电话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修理工,夜里3点才把车修好。
“作为领导,老书记本来是可以安排年轻同志去阿里的,但是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总是主动把苦活难活累活都扛在自己的肩膀上。”洛桑朗杰说,“只要有老书记在,哪怕困难再大,大家都觉得有依靠。”
西藏公司行政人事部副经理刘博清也曾随毕佑去过几趟阿里,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从阿里回来一路上没什么吃的,大家一回拉萨就想吃口热乎饭。可一上完菜老书记就不高兴了,说4个人为什么要点6个菜?“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听了这话还有点不乐意,后来我也成了党员,才慢慢理解了老书记。”
年7月,老书记从阿里回拉萨,待了不到两天又要去。大家都劝他别去了,可他坚持要去。他最后一次从阿里回来是个周末,还主动要求值班,可迟迟未见他来公司,同事们找到宿舍,发现他躺在地上,已经失去知觉。医院后,被确诊为脑梗。
年7月13日,毕佑醒了,说了句:“安全工作要做好。”下午又陷入昏迷。那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一个月后,8月11日,45岁的毕佑走了。
“任何时候看到老书记,他的眼睛几乎都是通红的,那是累的。”刘博清说,“他的精神在高原上筑起了一座丰碑,那就是‘宁可透支生命,决不辜负使命’。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带动着我们。”
很多年轻职工并未见过老书记毕佑,但都听过他的故事。
后来,公司需要一位同志到阿里地区工作,洛桑朗杰主动请缨,去到“世界屋脊的屋脊”。在平均海拔米的阿里,他一个人坚守了六年。
“本以为我这西藏人不会有啥高原反应,没想到,在阿里也头痛、睡不好觉。”洛桑朗杰说,那里的四季是“夏冬冬冬”,只有七八两个月暖和。更难耐的是寂寞,阿里机场一天只有一个航班,上午9点加完油就没事可干了。
而在只有他一个人的供应站里,洛桑朗杰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在办公电脑上还贴着“不要因为私事使用公家电脑”的字样。
一群人兑现了一句誓言
年11月,已在西藏工作22个年头的西藏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鹤迎来了他的接任者——43岁的蒋志东。黑发人上去,白发人下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两人的“交接”,也贴切地道出了李鹤的经历。
年初,时任中国航油西南公司基建处助理的李鹤因具备扎实的航油专业知识,被任命为西藏拉萨贡嘎机场航油工程监理,主要负责油库的建设工作。那时候,拉萨机场无水无电无通讯设备,住的房子也是四面透风,到了夜里,比起恶劣的环境和高原反应,让他更加无法入眠的还有对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的牵挂。
年,受西南管理局机场处委托,李鹤又负责编制了西藏航油建设规划。当时青藏铁路尚未修通,但李鹤从西藏航油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首次提出了利用青藏铁路实现航油铁路运输并建设航油配送中心的构想,该构想列入了民航西藏区局“十一五”发展规划,对西藏航油的发展影响深远。
李鹤经常说:“西藏地区太落后了,需要有人来建设,我这辈子就想干好一件事,就是把西藏航油建设起来。”他用22年的光阴兑现了这个承诺。
在中国航油西藏公司,每个党员都会在入党纪念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同样在西藏待了20多年的还有陈根凤。年7月24日,她踏上了进藏的旅途,一待就是27年。她先后担任押运员、地面加油员、计量化验员及行政管理等工作,为筑起西藏的“空中金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7年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时候,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陈根凤就出发开始运油工作。西藏的冬天,寒风凛冽,可是那台破旧的装油车不仅没有空调,还关不紧车窗。那种寒冷,后来者难以想象,惟有亲历者印象深刻。
27年里,很多人离开,她留了下来,像一棵红柳扎根西藏。一边是远在老家的女儿,一边是自己放不下的工作,她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提及对女儿的愧疚,这位母亲的眼眶湿润了:“我也想陪着孩子上学放学,可做不到。每次回家,离开那天总是等孩子睡着了悄悄地走。”
“谁不愿意在大城市陪着父母孩子?但总得有人坚守和奉献。”西藏公司副总经理李继航说。
西藏公司副总经理尼玛丹增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党员,从小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环境中长大,他渴望有更多西藏人能坐着飞机“走出去”。他患有脑供氧不足、呼吸间歇性暂停等疾病,每天晚上他总是需要供氧才能睡着。可每天第一架航班还未落地的时候,他就来到机坪巡查工作。同事劝他注意身体,不要过度劳累,可他总是开玩笑地说:“没事,反正我睡不着,来看看也挺好的。”
正是这一个个他和她,兑现了“飞机飞到哪里,中国航油就加到哪里”的铮铮誓言。
从空中俯瞰贡嘎雪山。
党员就是要发挥斑头雁的作用
刘博清说,每年大家的体检结果出来后,很不愿意去汇总,因为每个人都有问题,一半以上都有心脏问题。
“不知何时开始血压高了,心脏也有了疾病,可是我不后悔干这行,因为我胸前佩戴的是党徽,我无愧为航油铁军这个称号。”洛桑朗杰的话掷地有声。
周强坦言,在高原机场工作的员工,几个月都不能回家;高原机场的青年员工,找对象都不容易。所以,组织的关怀尤为重要。“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对高原等边远艰苦地区员工调薪、增长职级,加大补贴津贴,解决一些社聘工转正问题,干山食堂、宿舍条件,让职工‘有家的感觉,有情的归宿’。”他说,过去,在西藏的员工招不来,即使招进来也留不住,现在这种状况大大改善了。
民航运输是名副其实的“空中生命线”,航油供应则是为“空中生命线”提供支撑的“生命线”。年9月中国航油西藏公司成立后,开辟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长的航油补给线,自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经铁路发出抵达拉萨后,又需拉萨航油配送中心二次公路配送。13年来累计保障航班11万余架次,安全保障航班供油30余万吨,确保西藏高原空中飞行大通道的安全通畅。
中国航油现有65个党委、个党支部、名党员、1.5万名员工,党员占员工总数的1/3。“在中国航油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重大保障、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改革措施实施等关键时段,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重要作用,企业就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周强说。
在西藏公司的党建陈列室里,有一张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和职工的合影。在他们身后是巍峨的雪山,还有一群正飞越山巅的斑头雁。“据说只有斑头雁能飞越喜马拉雅山。”李继航说,党员就是要发挥这种斑头雁的作用。(文/图记者蒋菡)
据说只有斑头雁能飞越喜马拉雅山。
原报道链接请戳文末阅读原文
来源
工人日报
编辑
刘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