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李井泉到北京开会,随身旧睡衣被洗碎

李井泉作为我国四川的省级领导,在年会见毛主席的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生活上面临着缺少布票的困难。

他的警卫员洗了以后发现裤子都碎了,当时的省委办公厅也没有布票,谁家都没有多余的。李井泉的妻子局想出来了一个办法。

毛主席知道后跟他说:“只知道大公无私,不知道大公有私。”

万里长征,追随主席

年,在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中,李井泉出生了。他是家中三兄弟的老大,也是孩子中主要的劳动力。他们家的几亩良田,从播种到收割,少不了李井泉的汗水。

李井泉小时候非常热衷于读书。他父亲也上过几年学,懂点文化,是村子里少有的知识分子,父亲经常把李井泉关在家里,读四书、五经,等他年纪稍大后就送去学堂读书。

年,恰逢新文化运动兴起,学校到处洋溢着新思想。对李井泉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国语老师章涤昌。

因此,李井泉还在北京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利用上课的空闲,他向同学们教授革命的先进思想,还将当时的进步书刊借给学生看。

为了不引人注目,李井泉和舒同共同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明面上是谈论课题、交流知识,实际上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

李井泉在校学习期间经常给当地报纸投稿,甚至在部队南下时读报纸给战士们听。鉴于他积极的态度和思想,在恩师章涤昌的介绍下,年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跟随朱德和贺龙参加了南昌起义。

当时,李井泉被派到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担任宣传员,有参加起义的老队员回忆道:“李井泉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去给战士们宣讲革命精神,鼓舞了士气,我们都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要有必胜的信念,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队伍南下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那个时候,李井泉还走到农村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农民参军,让他们帮助起义军,给我们送吃的、抬担架。”

起义失败后,李井泉接受了东江委员会的指派,给中央红四军送信,还遇见了前委书记毛主席。

毛主席一见这个小伙子,就甚是喜欢,说到:“你还年轻,脑子也好使,也读过书有文化,适合去做政治工作,希望你能努力学习马列著作,运用到实际中来,和我们的战士们同甘共苦,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随后,他就来到毛主席身边担任秘书,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政委。在跟随毛主席一年的时间里,他深深地受到了影响。有身边的人曾经这样评价李井泉:“他对毛主席十分尊敬和拥护,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毛主席,是毛主席忠诚的战士。”在这一年,李井泉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10月10日,李井泉和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的伟大征途。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的给养成了大问题,部队经常好几天吃不上一顿饭。

当时的部队领导人就任命李井泉为中央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去筹集粮食。

李井泉跟收粮的干部们讲:我们只没收地主豪绅和官僚地痞的财产粮食,不能动正经商人的东西,更不能去收广大群众的一分一毫;遇到生活困难的劳苦大众,还要将部队的粮食分他们一些。

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袁光回忆道:“李井泉他们先红军一两天抵达,在李井泉的指导下,干部们没收了土豪官僚藏在遵义城外的粮食和财物,有一部分分给了当地百姓,人民群众在红军到来后非常拥护我们。

这期间,他们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反对胡乱打压地主的现象,粉碎了国名党反动派污蔑我军是“匪寇”的谣言,正面宣传了我军的形象。”

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两军部队进行干部交替,李井泉因出色的政治能力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担任政治协助员,准备粮草休整部队。

8月,第九军开拔,翻越了梦笔山、卡子山、格地山三座雪山。谁料,8月19日那天就有20名战士因为恶劣的环境和疾病牺牲了。

从茫茫雪山中走出来后,是广袤的草地和沼泽,这时李井泉跟随朱德总司令工作,并准备继续北上,但是当时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反对中央的方针,决定南下。

10月的一天,在卓克基一个大喇嘛庙,红四方面军组织了全体党员大会,三十一军的副参谋长李聚奎主动坐在了李井泉的身边,悄声说道:“党中央决定北上,红一方面军也准备北上,我们这次南下是错误的!”

开会期间,有干部站出来发言,希望朱总司令能够表态反对毛主席的“声明”。朱总司令慢慢地起身:“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所决定的北上,是党中央的决定。至于反对毛泽东的声明,这是怎么都不可能的。”

朱总司令刚刚坐下,就有人围攻他。刘伯承见形势不对,就说:“现在是在开党会,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朱总司令。”

张国焘针对毛泽东的决策反驳说:“毛儿盖会议是错误的,北上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南下,建设天芦雅根据地,借机向四川发展。”

在座的许多人都受到了张国焘的蒙蔽,他们开始质疑党中央的决定。张国焘希望凭借老乡的身份拉拢李井泉,李井泉并没有改变立场,坚定不移地说道:“朱老总和刘参谋长都讲话了,他们肯定比我想得远,我赞成他们的决定。”

张国焘碰上了一颗“硬钉子”,一气之下,把李井泉下调到了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任上级政治科教导员。

会议结束后,夜已经深了,李聚奎没有返回三十一军驻地,跟着李井泉在一个喇嘛庙中休息。两人躺在枯草上,听着外面的风声,一夜未睡,都在为这只部队的前途担忧。

张国焘不顾朱刘等人的反对,带领部队南下,想要在四川建立根据地。结果行动失败,损失了我军有生力量。李井泉虽然没有办法改变军事决策,但是在努力地利用自己教导员的职务来对部队学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年7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纠正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李井泉被调到了红二方面军第四师担任政委。

党中央对于李井泉的长征经历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长征途中,李井泉同志先后在一、二、四方面军工作,他两次过草地,历尽艰辛,始终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主席下令,带领支队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举国震惊。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第八路军,编入国军战斗序列。李井泉担任师旅副旅长,之后被任命为政委。

此时日军已攻占包头,平绥铁路也落入敌军手中。八路军针对性地成立了晋绥察、晋察冀、晋冀豫和晋西南四个军区,其中“以晋西北、察西、绥东为晋绥察军区”,由师经营。

大青山地处阴山山脉中段,连绵公里,北面是广袤的草原,地势平坦,无险可据。

毛泽东一眼就看出了大青山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电告八路军总部与师:“我军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游击性质的骑兵支队?如可能则该支队西走新疆边境,东迄满洲,整个内外蒙交界区域均可为其游击地区,亦盼考虑见告。”

其实早在一个月之前,毛主席就考虑到了大青山。日军攻下徐州后一是可能会沿平汉铁路抵达武汉,二是沿陇海铁路直逼西安,而大青山是毛泽东计划之中的四个战略支点之一。

年5月,徐州失守已然不可阻挡,毛泽东判断日军会将武汉作为下一个目标中心,他给师发电:“在大青山组建我军的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要,你们要迅速商议此事。”

毛泽东还指出,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须政治军事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

经过八路军总部多次谈论,朱德和彭德怀决定从第一二零师挑选战士,主要为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由李井泉带领前往大青山,这支部队被人称为“李支队”。

9月初,李井泉带着大青山支队的多人北上,从晋北抵达绥远。大青山地区地势起伏不平,人烟稀少,骑兵相较于步兵更加的机动灵活。于是党中央下达指令,大青山支队必须“化步为骑”,迅速适合地区战斗需要,转化为大青山骑兵支队。

为了尽快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李井泉和姚喆带领支队一边打击周边的伪军和匪寇缴获战马,一边向支持抗日的地主和绅士募捐,收集到了许多优质的马匹,组建了一支军事素质过硬的骑兵支队。

大青山当地的情况十分复杂,土匪甚多,不仅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干扰抗战,许多土匪最后都成了汉奸。年12月起,“李支队”一步步开始剿灭土匪,几个月的时间,“李支队”六战六捷,清除匪患,严惩罪大恶极的汉奸,维护了社会秩序。

进入大青山一年时间里,李井泉带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成功突破了日军15次大规模的包围和扫荡,消灭日军上千人,缴获枪支多支,建立了稳固的大青山革命根据地。

和他一起的老战友这样赞扬李井泉:“年秋,你带领着我们穿过日军严密的封锁线,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深入大青山开展游击战,你为大青山根据地的建立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是我们的榜样。”

一身破衣,会见主席

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根据指示,贺龙与李井泉于冬天带领第十八兵团进驻四川,一心专注于四川的发展和建设。李井泉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局第一书记等,为四川发展呕心沥血。

毛主席曾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搞好水利建设。”李井泉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采用水利和机电提灌相结合的方法,重新修建都江堰,农业灌溉面积得到了很大提升,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毛主席视察都江堰时,不停地感叹:“你做的好啊,这是为四川人民造福啊!”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开始在四川投资项目,当地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城乡粮食需要大幅上升,远远大于粮食增长速度。李井泉认为如果农业生产上不去,必然将影响工业发展。

“必须克服盲目急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这是李井泉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做事的标准。

他常常到乡下农村考察,找当地的干部和群众座谈,明白农民想做什么,需要什么。凭借着合理的政策和鼓励,从年开始粮食产出量以6.6%的速度平稳增长。

毛主席表扬李井泉说:“不是蛮好的嘛!”

六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经济出现了巨大问题,中央要求四川调出亿斤粮食支援其他省,李井泉当时出任中央主管粮食工作的副总理,讲话中提到:“各粮食调出省份要顾全大局……不要算小账。”

李井泉当时去会见毛主席的时候身上的衣服都破烂不堪,一洗就碎了,他的警卫员就反映给李井泉的妻子,说:“给首长再做一件吧。”可那一年连省委办公厅都没有多余的布票,谁家能挤出来给他做这个裤子啊。

李井泉的妻子想出了办法,说:“那个省委不用的旧桌布,就那个白的,先给他做一个吧。”

后来毛主席这样说道:“只知道大公无私,不知道大公有私。”

晚年家乡,一心修桥

年2月的一天,65岁的李井泉踏上了回乡的路途,他透过车窗,凝望着道路两旁的行人,不禁心情激动,多么熟悉的景象。阔别了40年的故乡,终于回来了!

李井泉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干部们看一看家乡的基础建设,他望见村子四周的植被稀少,要求村委改善环境,多搞植树造林;看到荒废的池塘,要求村里多养些鱼,增加村民收入。他对干部们说:“我们党的干部就是要多为老百姓着想,为他们办实事。”

在干部座谈会上,队长李其祥的父亲李开修鼓起勇气将一件许多年的心事端了出来:“井泉啊,这几年咱们村子里条件好多了,就是东乡河上的万年桥塌了好多年了,一直过河都不容易,你看,想个办法……”

李井泉想了想,说道:“这个桥应该修,万年桥能够方便交通,也能促进生产。怎么样都要修!”

话音刚落,他叫来陪同的省、地、县、社级负责人,共同商议建桥的问题。初步谈论后,省、地、县单位出10万元,当地的公社也出一点,共同修好万年桥。

后来,李井泉和江西省副省长张国震再度回到家乡。他问起万年桥的修建情况,张国震无奈回答,万年桥的资金缺口还是不小,一直未能开工。李井泉思考了良久,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万年桥旧址。

李井泉坐着船看到了对面大片的荒地,激动地说道:“那千亩的荒田如果能开发出来,会增加许多农民的收入。看来这万年桥必须要修啊,而且要尽快!”

回到村里,省里的领导和李井泉一起进行商讨,当场决定拿出36万元,下个月立即开工。

李井泉笑得合不拢嘴,连连拱手道:“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他还亲自为万年桥题了词,写着“发展经济,方便交通”八个大字。

年,李井泉在北京逝世。

结语

李井泉的高风亮节诠释了他的墓联:“丰功伟绩,泽被西南;高风亮节,光耀中华。”

李井泉是毛主席的得力干将,主席说上哪,李井泉二话不说就去哪。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李井泉:“他算得上是最了解我想法的人了,可以做我肚子里的‘蛔虫’。”

参考文献

[1]杨晓哲.李井泉率部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J].党史博览,(09):45-50.

[2]熊维中.李井泉的长征之路[J].党史文汇,(12):62-64.

[3]双石.雪山草地中的李井泉[J].党史文苑,(03):26-28.

[4]罗晓红.李井泉四川调粮真相:代价无奈大爱无疆[J].党史文苑,(15):23-27.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