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刚刚跳出山顶时,浪卡子县打隆镇林西村的贫困户赤列云丹已赶到村里的青石板加工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中午,炽热的阳光在羊卓雍错湖面上洒下一层“碎金”,张达乡扎玉服装厂的拉巴次仁没有午休,他想加班加点做完当天的17件校服,多挣些手工费。
傍晚的夕阳染红了半边天,伦布雪乡次湖龙村的仁增措姆又完成了一件漂亮的“邦典”,卖出后,她可以拿到元的报酬。
……
迎着朝露、踏着晚霞,人人行动、户户争先。一场誓将贫穷旧貌改换富裕新颜的脱贫攻坚战,正在浪卡子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明确工作思路——
凝心聚力精准施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为了让所有的贫困群众都能脱贫致富,浪卡子县坚持把健全责任体系、压实主体责任作为行动要领,在“落小、落细、落实”上狠下功夫,动员全县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拧成一股绳,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为此,浪卡子县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了“精准识别不落一人”,同时还通过结构分析,找准因病致贫、缺劳力致贫等7类致贫原因,确保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行之有效。
年,浪卡子县在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引导劳务输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教育扶贫、构建社会帮扶格局、落实金融扶贫政策等11项精准扶贫措施上持续发力,当年实现了户人的脱贫目标。
针对张达乡扎玉村群众普遍具有裁缝经验的实际情况,浪卡子县相关部门引导该村群众发展服装加工产业,解决了30户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我从去年6月份就在这里做裁缝,每个月能拿到多元,让我摘掉了‘贫困帽’。”扎玉服装加工厂裁缝米玛曲扎对现在的工作十分满意。
强化机制创新——
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从“要我富”到“我要富”,浪卡子县实行“一村一策”,创新帮扶举措,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精准脱贫路子。
“企业+村居”产业合作模式是该县探索出来的一种村民、村集体、企业共赢的良性扶贫模式。
打隆镇有着丰富的灰岩资源,但苦于没有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群众“捧着金饭碗却要饭吃”。对此,该县扶贫部门加强与企业对接,帮助林西村与西藏羊湖建筑公司合作开发青石板,成立了羊湖天然石材开发有限公司。仅年,该公司便实现收入万元,吸纳了打隆镇个劳动力投工投劳。
24岁的贵桑朗珠以前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公司成立后开始在这里上班。产业工人的新身份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他说:“在这里我从采挖矿石开始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操作机械加工石材了,工资也涨到了每月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太高兴了。”
除产业合作外,浪卡子县还通过提高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意识、健全医疗保障机制、着力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等方式,进一步为精准扶贫注入了“强心剂”,兜住了贫困群众的底。
推进“十项工程”——
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只有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民生,永久脱贫的基础才牢靠。
年,浪卡子县结合各乡镇农林、旅游、交通、医疗等发展实际,强化“水电路网讯”“科教文卫保”等十项提升工程,形成了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精准扶贫的总合力。全年,该县共实施“十项提升工程”项目67个,总投资.4万元。
3个村(居)群众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下索村、查布村用上了电,98个乡村通讯信号全覆盖,全县黄牛改良头、人工种草亩,面向贫困群众实施技能培训27期,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9%、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年,浪卡子县脱贫攻坚交出了可喜的“答卷”,“十项提升工程”普惠民生,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焕然一新。
张达乡地处羊卓雍错湖岸最东端,地理位置偏僻,长期处于“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封闭落后状态。现如今,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横贯茫茫草原,直连琼结、措美,2个半小时便可到达山南市所在地泽当镇,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现在,村里通了电、通了网、通了大马路,条件越来越好,大伙的脱贫信心也越来越足了。”张达乡张达村贫困群众旦增罗布高兴地说。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