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拍品展示:藏品名称:高赓恩款书法立轴规格:长.5cm、宽60.2cm说明:高赓恩(—),字曦亭,北塘(今属天津塘沽区)人。清光绪二年()丙子恩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馆散,授职编修。后充国史馆协修,奉旨在上书房行走,间放四川学政,充湖南正考官,奉旨授溥侗读,教习庶吉士,充任协修,奉旨记名以道府用。光绪二十六年(),赏四品京尝入值弘德殿。高赓恩学识渊博,诗、书俱佳,尤善楹联。在京为官期间,乡亲有事进京,他多有资助。回乡省亲,常用字画周济贫困乡亲。晚年还乡后,迁居宁河芦台镇,草屋茅舍,布衣粗食。其任四川学政,湖南主考时,学生众多。后有成为民国重要军界将领者,路过芦台,必看望恩师,有所馈赠,高赓恩一律谢绝,甘心淡泊,日常以诗书自娱。“高翰林”是北塘人对高赓恩的尊称。北塘人非常尊敬高赓恩,因为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他的家族也被称为“翰林家”,他住的胡同称为翰林胡同。高家大院是座青砖四合大院,由前后大厅、书房和跨院组成,后面带个花园。房间不多,但院落很大。前厅右侧是高台阶的大门和过道,门口有蝙蝠、兰花、葡萄、祥云等图案的砖雕装饰,门上有砖雕的“太常第”竖立牌匾。后厅和书房正面通壁木质小方格门窗,门上悬挂着匾额,门旁立柱有木刻楹联,华丽而高雅,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前后大厅、书房用长廊连接,北部有门连通着狭长的跨院,跨院有多间房屋,对外开有宽敞的大门,备存放马车之用。20世纪初,高赓恩一家搬到芦台,高家大院由高氏本家居住。新中国成立后,高家大院成为军队营房,以后这里又改作工厂。上世纪60年代,高家大院原房屋全都拆除,原址建起新厂房,后又改为职工住宅,年地震被毁,今已无痕迹。此件藏品详解:字译: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款识:甲寅春抄、曦亭高赓恩。钤印:高赓恩字曦亭、丙子翰林、所藏赐菊轩书画(从右至左)。其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高赓恩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高赓恩事迹二则:高赓恩学识渊博,诗书俱佳,尤善楹联。有资料说,当初他被选做皇储溥隽的讲师,除了他的常识和道德文章外,还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字,初时俊秀而潇洒,后来刚劲、清雅、飞动、自成一家。以前北塘不少人家有他的真迹,只是岁月沧桑,其中不少已经遗失了。现在,人们在北京颐和园慈禧下榻处卧床两侧,就有他的一副字,算是高赓恩的书法珍品。高赓恩在京为官期间,乡亲有事进京,他多有资助。回乡省亲,常用字画周济贫困乡亲。在翰林胡同,每逢过年,邻居们都请高赓恩写对联,只要送去一张红纸,高赓恩不惜功夫,白搭笔墨。从不推辞,有一年,胡同里有个贫苦渔民,草舍蓬门,也请高赓恩写对联。当时,高赓恩不在家,他家下人就以高赓恩没时间回绝了。大年三十儿,全胡同都贴出春联,只有这户渔民家门上贴了两张无字红纸。那时候,每年大年初一,乡绅名流要诸家检查评比春联,看到这对红纸忙问缘由,这个渔民就带着情绪地说:“这个胡同没有会写字的。”高赓恩问得原因后,令下人携带笔墨,亲到渔民门前补写了“义在柴门里,情满乡闾中”的春联。高赓恩在京为官,每年坐火车回乡省亲,不着官服。火车站距北塘有5里路,他既不坐车,也不坐轿,一定步行。他说家乡长辈多,不能失礼。一次,遇上个赶马车的,是他少年时的同伴,一定让他上车,他执意不肯。对方一时怒起道:“你当了高官,看不起老乡了,你不赏脸,我也不高攀。”高赓恩这才破例上了车,在北塘庄头有卡子门,守卫清军要人们全部下车检查,高赓恩顺从地接受检查,赶车的大怒道:“你们知道这是当朝高翰林吗?”卫兵们连忙下跪谢罪。高赓恩连忙扶起,称赞他们守卫有责,并不气愤。原标题为:高赓恩款书法立轴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