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车的气动化发展和使用碟刹,全内走线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将管线隐藏到把组和车架中,基本没有外露,这样能提升气动性,同时外观更加简洁。如果要问全内走线技术哪家强?其实不存在最好的全内走线方式,它们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如果追求极致气动,那就要牺牲便利性。如果追求最简洁外观,那就要牺牲兼容性。还是举例说明吧。
先说追求极致气动性的例子,这当然绕不过CervéloS5。年发布的S5完全为了气动性而生,工程师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完全隐藏变速和刹车管线来获得气动优势,任何气动自行车都需要有整洁的前端。因此S5使用分叉把立和外置舵管前叉,Cervélo说S5的分叉把立能减少17克空气阻力。分叉把立可以顺畅的支持机械变速,外置舵管是为了让头管留出足够的走线空间,同时保持最窄的头管从而减少迎风面积。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完全牺牲了兼容性和便利性,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的内走线设计。
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那就是CayonAeroad,它使用专有的整合把组。CP车把的设计值得一提,它不但很轻,还拥有气动外形和舒适的握把。CP看上去是一体的,但实际上分成三个部件,把立和车把中间一段,还有两个弯把部分,它可以提供最大40mm的车把宽度调节。
CP的舵管连接部分非常简洁,它并不是传统的固定方式,而是整合了一个开槽管(线管从开槽进入车架),通过一个螺丝固定的楔子将把组顶在舵管上,最终它的外形比很多气动自行车的车把更纤细。可以说Canyon与SwissSide合作的这个设计脑洞大开,完全没有兼容性可言,而且需要专门的工具进行调节。
再来看看D形舵管的例子,这是为了在有限的头管空间中容纳走线,好处是头管不用加粗,不用增加上碗组轴承直径(11/8英寸),但D形舵管会影响刚性(想一想Giant还特别加粗前叉舵管)。典型的例子是FactorOstroVAM,为了缓解D形舵管对刚性的影响,使用铝制的舵管配件来增加安全感,铝插件很长可以让舵管又变成圆形,给碳纤部件提供保护。顺便说一下,使用D形舵管的OstroVAM不兼容机械变速,意味着它不会太便宜。
还可以使用偏心舵管,我们来看例子。年发布的ScottAddictRC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气动化大组公路车,Scott再一次彻底革新了竞赛取向的AddictRC,在保持轻量和刚性的同时加入了很多气动元素,它的一体车把和全内走线设计成为提升气动性的关键因素。
AddictRC使用加大碗组轴承,顶部轴承相对于底部轴承向后偏移3mm,前叉舵管同样偏移。锥形舵管底部是1.5英寸,顶部是11/4英寸(类似Giant的OD2),3mm偏移和较细的舵管用在加大的轴承上,Scott创造了一个内走线空间,走线孔于舵管前侧,Scott称之为“偏心自行车头管”。Scott宣称这种设计还能提升头管刚性,支持机械变速,而且非常简洁,但失去了对其它把立的兼容性,拆装也相当复杂。
再来说说GiantPropel,因为TCR并没有使用内走线,这是TCR为了追求最大刚性重量比的结果。Giant使用OD或OD2前叉舵管来增加刚性,舵管直径比较大,因此内走线设计增加的重量比较多。Propel对重量相对不敏感,因此使用了特别的走线方式。年发布的碟刹Propel比旧款40km/h可以节省10W功率,一直以来Propel的气动性能都是比较出色的。
Giant让新Propel使用集成部件来提高气动性,它使用两片式的车把和把立系统,能很好的隐藏管线,改变把立长度不用把变速线和油管从车架中抽出,因为把立是上下两片式结构。把立和车把连接处是椭圆形,意味着没有其它操控部件选择,同时车把角度也无法调节。线管通过把立顶部绕到后侧,入线孔位于把立后部,这意味着它不用为了内走线增粗头管或者改变舵管,同时支持机械变速。但它有一个让人吐槽的把立盖子,同时线管也更长。
不同于一些品牌使用专利的走线系统,MeridaReactoIV是简单的选择了FSAACR系统,这套系统已经用于Bianchi、BH和DeRosa等。包括FSA/Vision车把/把立,特别的碗组可以容纳走线(支持机械变速)。
FSAACR系统的前刹要通过特别的舵管插孔,其它走线通过舵管前侧,这个设计需要较高的头管(因此会牺牲一些气动性)来提供足够的空间,但它可以使用传统的圆舵管。就如其它类似设计,FSAACR提供可分离的头管垫圈来简化堆高调节,但是改变把立长度或者换碗组轴承需要完全重新穿线。
那么提供足够兼容性(兼容机械变速和其它把组)的设计是什么呢?看看今年发布的TrekEmonda和SpecializedTarmacSL7就明白了,这也可能是今后的趋势。这种设计相对其它内走线方式要简单,减少内走线带来的主要弊端。缺点是使用加粗的上碗组,头管直径也会大一些,但通过头管的收腰设计可以减少迎风面积。而且不能%隐藏走线,线管是通过头管前侧进入车架的,会露出一小截线管。
Emonda和SL7设计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头管有一段下沉,并使用一个较高的碗组盖来填补,Stack是从碗组盖开始计算,不影响几何。在碗组盖前端有入线孔,Emonda开口比较大,线管有一定活动空间,SL7线管卡的比较紧。而这个上盖是可以随着车把一起转动的,避免了线管摩擦,同时有一定的导流效果。这种设计完全可以换成其它把组,这对于pro车队很重要,它们往往有其他车把赞助商。当然使用专用把立效果更好,如SL7把立下方有固定线管的卡子,有个塑料盖子可以提供更流线的外形。BX君在使用SL7过程中感觉它的把组拆装和调节都挺方便,这也是这种内走线设计方式的一个好处。
就如前面所说,没有完美的全内走线,但BX君觉得Trek和Specialized这种内走线方式会成为趋势。只需使用一个特别的碗组盖和上碗组轴承,稍微加粗头管对气动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大幅提升了兼容性和易用性。你觉得哪种全内走线设计比较好,欢迎留言讨论。此外,BX君很感兴趣如果TCR全内走线,会使用哪种方式?
近年影响公路车的技术革新——碟刹
近年影响公路车的技术革新——Kammtail气动管形
近年影响公路车的技术革新——碳纤轮组
BX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