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卡子 >> 卡子前景 >> 北门口和湘春街

北门口和湘春街

清末北门城门口陈先枢供图

长沙有南门口和北门口,无论是解放前或解放后,都是热闹繁华的地方。差别是南门口的热闹多是大商家,北门口的热闹多是小商家。所以,民国时先把南门口和南门正街修成了长沙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黄兴路。

而北门口却因出城后被浏阳河和捞刀河阻隔,交通不便,住的多是穷苦人家,所以一直到本世纪才修通黄兴路的另一半——黄兴北路。

能买到各种必需品的北门口

在北门住户心目中,北门城门口才是自己心目中的商业中心。民国时,在拆掉的城墙基础上,修了长沙第一条环城马路——湘春路,把吊桥隔到了外湘春街,于是湘春街(当时叫内湘春街)和外湘春街之间没有城门相隔,却隔马路相望了。这十字街口就是人们口中的北门城门口。

湘春街旧貌。网络图。

上世纪60年代前,北门口四角都是商店:东南角是一家服装店,西北角是南食店,西南角是达记图书铺,东北角是一家肉店。沿着北门口的南端湘春街和北端外湘春街向南北走,街两边都是各种小百货店、饮食店、杂货店、酱园、南货店、洗染店、米店等等。

凡是人民生活的各种必需品,都可以在北门口周围买到。要看电影和戏剧则可以沿湘春路西走,到离北门口几十米远的工人文化宫去。因此,北门的人们没事是不会到六七里路远的南门那边去购物。

北门城门口从北向南拍的,马里奥是原来的服装店,右对面是原达记图书店,正走汽车的是湘春路,对面的街是湘春街。图为此处未改造前的照片。网络图。

我在《回望外湘春街》一文中讲过,长沙北门口有个天素酱园,后来撤了改成北门口菜店。天素酱园对面原来是几家个体小商店。年公私合营时,那几家小商店被改造成一家中型商店,取名建湘综合商店。几家小商店的隔墙被打通成了个大铺面,只是分成了许多行业性的柜台:有南货、百货、日杂、文化用品、日化和绸布柜。

我同学陈德智的父亲就是那家南食店的老板,公私合营后,调到工人文化宫里的临时小店工作。他原住在店堂后面的家也搬到高升门一号。

后来,这个建湘综合商店因北门口这边没有什么大点的百货商店,所以生意还不错。

黄兴北路建设前,湘春路与外湘春街交叉口,即“北门口”摄影/心口

文化大革命后,便拆旧屋建新屋,建成了三层楼的新百货店,改名叫新湘百货商店,南食柜被撤消。我的知青朋友张建武便在这里当搬运工,后来学开机动三轮车。等拆湘春街建黄兴北路时,新湘百货商店才消失。

人才辈出的周南中学

过了吊桥,进了城门口便是湘春街。湘春街北起湘春路的北门城门口,南到头卡子。说湘春街,不得不说湘春街上的几个重要地方:第一个是周南中学。

周南中学由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剑凡于年毁家兴办,校名秉承《诗经·周南》义旨,始称周南女校,后曾用名长沙市第一女中、第四中学,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诚朴、健美、笃学、奋进是学校百年来形成的周南精神。

周南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英才,杨开慧、向警予、蔡畅、丁玲、廖静文等一大批社会精英都曾在这里就读,学校声誉享誉海内外。我们铁佛东街完小年小学毕业的女同学中,有一半女同学考到了周南中学。

*陈先枢供图

当时长沙有三个女中,即现在的周南,叫一女中;福湘女中,叫二女中;15中,叫三女中。一个男子中学即明德中学,叫三中。我参加中考时是在周南中学(即一女中)考试的,第一次体会了女校的风采,唯一的困惑就是周南中学里找不到男厕所,只好找一个男职工厕所解决问题。而上世纪50年代的,位于外湘春街长春巷的福湘女中(长沙十中)还有味一些,那里的厕所因没有男生,便都是坐厕,那是在福湘中学读书的姐姐告诉我的。

周南中学老校区办公楼曾是李觉公馆旧址,公馆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青砖清水墙两层中西合璧式楼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屋顶形式及局部装饰为中国传统形式,但在建筑风格上引入了三段五部式的西方古典建筑构图法则。

平面布局呈曲尺形,设有两处楼梯,兼有早期现代主义与装饰主义建筑风格特征。东部设有阳台,使原本对称、封闭的建筑风格变得富于变化。除阳台上部为平屋顶外,其余部分为传统硬山与歇山屋顶结合。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墙体转角处用砖砌成线脚,阳台栏板为砖砌回纹图案。外廊采用梁柱式,柱体之间有横梁压顶连接,显得稳重。

周南中学内的李觉公馆

李觉(—),字云波。何键女婿。年任长沙警备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上海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总统府中将参军等职。年冬回湘,与唐生智合作组织湖南和平自救会,参与湖南和平解放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年李觉公馆旧址公布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

第二是在湘春街和西园交汇处的宽银幕电影院是几代北门口人的梦幻之处。记得年为了为北门口周围的居民建一个好电影院,长沙市领导开始了北门的第一次大拆迁,把西园和群力里之间的一大片房屋拆掉,建设长沙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也是长沙当时最好的电影院。

那时为建宽银幕电影院,要拆掉一大批居民的房子,可大家都特别服从指挥,没有一个钉子户,搬家进度非常快。我一个小学同学匡洪达家住在西园正是电影院的位置上,他家是一栋私房,政府帮他家在当时还是城郊的大王家巷的廖家湾建一栋原样的房子给他家,他父亲便老实地从城里搬到城郊,一点麻烦也没找。我另一个同学周定生家则住在福善坊对面,也就是宽银幕大门的位置,是个临街的房子,可他家也老实地很快就搬走了。

这是西园街口,右边是宽银幕电影院的围墙。后为方便西园群众,在宽银幕的围墙外建了一所公共厕所。摄于年。柳建球供图

到年电影院开业时,放的却不是宽银幕电影,因为那时基本找不到宽银幕的影片。北门这一大片的居民看电影本是在工人文化宫的剧院里,剧场里的地是平的,看电影时坐在后边的人大多只能看到前边人的脑袋。而宽银幕电影院则是前低后高的场子,座位也是圆弧形排列,不管坐在电影院的那个角看电影,视角都很好,也不会被前面的人挡住视线。

这是拆迁前的宽银幕电影院,当时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变成了小百货市场。网络图。

后来,宽银幕电影院里终于放了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老兵新传》,不久又放了也是宽银幕的彩色电影《魔术师的奇遇》。这两部电影是我国宽银幕电影的开路先锋,一部是著名演员崔嵬扮演的,一部是演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的演员陈强演的。当然,那时他还没演南霸天。

空坪里摆茶摊

宽银幕电影院围墙外面临街有个大坪,是个做小生意最好的地方,但最开始做生意的却是我这个十岁的小学生。宽银幕电影院生意火爆,但因刚开张,正逢盛夏,电影院里只有几个吊扇,根本无济于事,看完一场电影,汗流浃背,唇焦口燥,要是有杯水喝那就好了。

茶摊,网络图,仅供参考

我的同学陈德智有生意头脑,马上跑来找我,要和我合伙在宽银幕电影院前摆个茶摊。我们小学生胃口不大,煮了一桶开水,放些茶叶,在电影院前一摆,那些看完电影的人,就像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描写的那样,围上来一下子喝完了我们满满一桶茶,我和陈德智一人赚了两毛多钱。别人见两个小鬼第一个到宽银幕电影院前来赚钱,便都来摆茶摊,还有做各种小生意的都闻风而至,一个大空坪便热闹起来。把我们两个小学生的生意抢光了。

挹爽楼的荤菜不要肉票

除了周南中学和宽银幕电影院,湘春街上的人们最喜欢的便是挹爽楼。这是北门一家有名的饭店,北门口周围的居民红白喜事要在饭店办的,大多是在挹爽楼办,这里的菜品是色香味俱全。

我父亲只要家里来了客,便一定会到挹爽楼买一份扣肉待客。因那时家里穷,一星期都吃不上一回肉,而且肉是要凭票供应的。但挹爽楼的荤菜是不要肉票的。文化大革命中,挹爽楼被改成革命的名字——群众食堂。当然菜也没有那么好吃了。改革开放后,才恢复挹爽楼的招牌。

为左文襄公建的祠堂

湘春街旧时最著名的还不是这些学校、电影院和饭店。长沙北门口的人都知道,湘春街最有名的还是左文襄公祠。左公祠就是现在的第二工人文化宫,当时的出口在群力里。

群力里巷,摄于年。柳建球供图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抗法前线因病逝世。消息传开,举国震悼。八月十九日(9月27日),清朝廷即发出诏谕:追赠左宗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予谥文襄,除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外,并于湖南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专祠。

湖南巡抚奉旨之后,即着手在省城长沙和左宗棠故乡湘阴县城建造祠堂。其长沙一祠,即择定建于城北城墙湾内的西园。西园当时属长沙县地明都一甲一区,东临湘春街(即内湘春街,后并入北正街),后为一片菜园。

*陈先枢供图

光绪十八年(公元年),左宗棠祠竣工,清朝廷特命礼部将之列入祀典,由地方官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还特许豁免了西园原每年三钱四分二厘银、一斗六升二合米的赋税。

建成后的左宗棠祠,占地约60亩,从内湘春街一条巷(当为今群力里)进,正门坐西朝东,上书左太傅祠。祠内有池塘、假石山、石舫。正殿坐北朝南背靠城墙,殿内有左宗棠塑像,为檀木雕塑而成,外穿礼服,且每年四季都要更换。

*陈先枢供图

据左公后人回忆说,这座塑像形象威严,双目炯炯有神,手脚还能动弹,他们每次去祭拜时,还真有些害怕。

辛亥革命以后,左宗棠祠的祭典废弛。年长沙文夕大火时,祠堂全部被毁。

人民的乐园工人文化宫

上世纪50年代,祠堂旧址改建为工人文化宫(今第二工人文化宫),开大门从湘春路进出,兴建了跳舞厅、剧场、游泳池、图书馆等,并保留了原有的那座假石山,昔日一代名臣的祭祀之地变成了人民的乐园。

左太傅祠早已不复存在,但它作为地名却仍保留在长沙人的口碑中,至今不少老长沙人仍称群力里为左太傅祠,而群力里内确实还保留了一块镌刻着左太傅祠的碑石。

*陈先枢供图

左宗棠为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也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

宽银幕电影院没修时,原工人文化宫(现在为第二工人文化宫)只能从湘春路进出,宽银幕修好后,便从电影院旁边开通了去工人文化宫的通道,过了电影院便是文化宫里的游泳池和舞厅,再进去是剧院。

从宽银幕电影院旁的通道进文化宫,首先看到就是这个游泳池。这是北门口附近人们夏天最爱的地方。

这是文化宫跳舞厅,那时的人们正在跳交谊舞。

假山我们小时候是开放的,因为假山有几个出口,里面错综复杂,我们小学生都喜欢到假山上打游击玩。当然我们那时还不知道这里是原湘军重臣左宗棠的祠堂。但湘春街的群力里原来是有门进出左宗棠祠堂的后来不知怎么就封闭了。而西园和九仪里、西园北里都是在左宗棠祠周围的。

照相馆橱窗里的同学照片

长沙5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都还记得,湘春街上周南中学旁边有个照相馆,叫湘江照相馆。北门这一大片中小学的学生大都在毕业时会到这个湘江照相馆来照一张毕业相的,我的中学和小学毕业相就是这里照的。

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到湘江照相馆照毕业相,突然看到照相馆的大玻璃橱窗里展出一张英俊青年的巨大头像,那不是我八中不同班同学周健的肖像吗?他头扎白毛巾,打扮得象个陕北汉子,那潇洒英俊的模样,可把我佩服得不得了,那时候能把自己的头相展示到照相馆的大橱窗里,可是一件特别有荣誉感的事。

湘江照相馆橱窗里的展示照片。摄于年,柳建球供图

其实,上世纪60年代初,湘春街上有两家照相馆,一家叫时代照相馆,在周南中学对面街往南走几家的地方。一家叫三八照相馆,就是这家湘江照相馆的前身。后来不知是生意不好还是什么原因,时代照相馆就不见了,只剩下三八照相馆,到文化大革命时,便改成了湘江照相馆。

被接管的湘春街初级小学

湘春街还有一所小学,那就是挹爽楼对面的湘春街初级小学。我后来才知道长沙的小学有初小和完小之分。初小只有四个年级,完小才有六个年级。

湘春街初小的占地不大,后因离周围学校太近(南有北正街小学,东有民主西街小学,北有湘春西路小学,都离湘春街初小不足2、米。),所以在文化革命前就撤了,被原长沙18中,后为32中,再后为培粹中学接管,办成了校办工厂。我表哥从农村病退回城后,便在32中校办工厂工作。

热闹的头卡子

湘春街南头是长沙有名的头卡子,那是长沙北门最热闹的地方,比北门城门口还热闹。

头卡子

头卡子是湘春街和通泰街、北正街、成功街一起组成的,长沙独一无二的四条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北门口的人们叫这个路口为头卡子。我父亲是老长沙人,他在长沙做了几十年生意,走遍了长沙城的东南西北,却也没能再找出一个十字路口是四条街结尾的地方。如果有读者在长沙城内发现有四条街结尾的十字街口,请一定要告诉我。

头卡子老街南口,往前是湘春街。网络图。

头卡子东北角是一家油货店,天天炸得香气满街,让人流口水。

我工作过十年的吴恒泰酱园便位于头卡子的西南角。酱园对面是百花村南食店,也是长沙有名的南食店之一。在吴恒泰和百花村两店北边,都有一个肉店,虽然有二个肉店,但生意照样兴旺。头卡子西北角是一家日杂店,日杂店西边就是工家兵粉店了。

工农兵粉店隔壁是头卡子日杂店,再往前是十字街口,再过去是成功街。网络图。

吴恒酱园是长沙四大酱园之一,除了南门口的德茂隆酱园、中山西路的协昌裕酱园和道门口的恒康酱园,就要数吴恒泰酱园了。文化大革命中,吴恒泰酱园更名为利民酱园,我的同事李秋萍最记得她年参加工作就在利民酱园当学徒。文化革命后,吴恒泰酱园名为北正街酱园。年我在那里当经理时,想改回吴恒泰的老名字,可是那时左的思想还浓厚,只准改成恒泰,不准再姓吴,所以没有改得成。

吴恒泰酱园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利民酱园,后改为北正街酱园。这是年拆旧屋时拍的纪念照。柳建球供图

北门口这边人们都知道,以湘春路为界,路南为内湘春街,路北为外湘春街。后来,把从中山路到北门城门口的整条街都改为北正街,于是便没有了湘春街的路名。

后来为修通长沙城南北城市中心通道,打通黄兴北路,在早些年已打通了一半的黄兴北路的基础上,继续把从营盘路到新河华夏路的黄兴北路另一半打通,北门正街上的清泰街,长春街,北正街,湘春街,全部被拆掉。北门正街以外的外湘春街、二马路、大王家巷等老街也全都拆掉,这些长沙老地名便只能存留在长沙北门口人们的记忆中了。

城市记忆这个平台把这些老街的记忆留存下来,让长沙的后人们能够从这些文字中,还能知道在长沙曾经还有过这些著名的历史老街和它们的故事。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柳建球,编辑

城小忆(),文中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