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岗门以西和下一个城门凤台门以东的外郭城段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特别之处在于,在离夹岗门以西不远处,外郭城又向北伸出一道通向京城城墙的土垣,因其与环形的外郭城之间形成了三岔和“丁”字型,所以此段城墙被称为“丁字墙”,还因为它是夯土而成,故而也被称为“土城头”。
而且,在这段丁字墙上也设置了一座城门,并因城门附近有双桥而得名“双桥门”。
南京有民谚曰:“内十三、外十八,一根门闩往里插”,其中所说的“门闩”,应该就是指这道由外郭伸向京城方向的土城。
外郭城的丁字墙及其城墙段上的双桥门由于城市建设和城区扩大,丁字墙所经过的这一带变化很大,原有的城垣已难寻旧迹,那么,丁字墙到底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走向呢?
按照朱明娥编著《南京明外郭》一书中所述,丁字墙从双龙大道与双麒路交界处开始,沿西北-东南走向的双龙大道、卡子门大街至卡子门,原城墙已作为卡子门大街道路路基使用;然后自卡子门沿晨光路(其中一段叫土城头路)至雨花门外养虎巷东边的双桥门(现道路名)与晨光立交桥交界处,向北沿龙蟠南路至通济门南外秦淮河边,最后在如今的清水塘处结束。
丁字墙的关键节点和大致走向我的步行轨迹应该说与其所述线路基本吻合,只是在双桥门一带的轨迹与实际走向有一定的偏差,因为双桥门门址处已经变成了双桥里小区,只能从小区北侧的双桥门(道路)绕行,从而使步行轨迹形成几乎直角型的折弯,从常理而言也明显不符合原有城墙理应平滑拐弯的走向。
与丁字墙走向基本吻合的步行轨迹从双麒路与双龙大街交叉口出发,途中经过卡子门,看地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处应为旧城门,其实它与明城墙既无关也有点关系。卡子门并非丁字墙这一段明外郭城上的城门,而是清代时在丁字墙上加设的一个关卡,用来向所有来往客商、老百姓收取货物税,所以,此门实际是一个收税的关卡,故而叫卡子门(故此处的卡应读qia)。
卡子门一带过了卡子门广场,再向北即进入晨光路,此路名应该得自于原来位于路西侧区域内的晨光机器厂。而晨光机器厂也有值得大书一笔的历史,其前身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两江总督李鸿章于年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四大兵工厂之一,被誉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晨光路至今为止,晨光路上还留有一些明外郭城的旧有痕迹,时不时可以看到“土城头”这样的名称。比如,冠之以“土城头”的公交站,标有“土城头”的门牌号,雨花门地铁站附近还有“土城头一号小区”,等等。
“土城头南”公交站“土城头”公交站土城头的门牌还在但是,在最近一轮的城市建设之前,这样的痕迹更多也更原始一点,因为这一带当时的地名就叫土城头,这段路就叫做土城头路。
如今,走在宽敞整齐的晨光路上,勾起了我对二十多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
记得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老家的侄女来南京玩,住在她表哥租住在土城头西侧一带的一栋宿舍楼里。一天晚上,我去看望她,只记得当时是在长医院门口换乘的最后一趟公交(已经不记得公交线路的序号),此后我剩下的记忆片段就是,公交车摇摇晃晃行驶在一个双向两车道、颠簸不平的乡村土路上,我下了车向前来到一个路灯昏暗的路口,然后右转再经过一条更窄甚至满是尘土纸屑的小路上,才到了环境同样凌乱的楼房前。
如今回想起来,公交车也许是从长乐路转向江宁路,然后出雨花门,最后的这一段理应就是北接江宁路的土城头路。当年,我走过的也许还是留着民国时期道路痕迹的路面,那里也许还有很多土城头的影子。
土城头路在离雨花门不远、内环南线高架下面还与宁芜铁路有一个平交点,一旦宁芜线上有火车通过,行人、自行车和各种车辆都得瞬间静止,等待放行。既巧又不巧的是,我那天正好遇到了火车通过,也在这些焦急等待通过道口的人群里。
绿皮运货列车通过道口远去的火车道口恢复通行后的内环南线高架下面过了宁芜线,就到了丁字墙上唯一的城门双桥门附近。按照《南京明外郭》一书所述,双桥门原址应该位于如今的双桥里小区内。
西养虎巷和东双桥门路在雨花门前相接也就是说,丁字墙在民国时增辟的雨花门附近与明京城城墙靠近,并且,随后的走向基本与这一段的京城城墙一致,二者隔秦淮河几乎呈平行走势。而双桥门大致上就在内外城墙开始靠近时的起点附近。
双桥门(路)双桥门路南侧即为双桥里小区从双桥里小区北侧的双桥门路向东行,在双桥门立交桥下折向北,再沿龙蟠南路行走在秦淮河边。一边可以感受龙蟠南路和内环东线高架上的车水马龙,一边又可以欣赏秦淮河上的风光。
秦淮河上的风光武定门附近的游船码头过了武定门后不久即可到达丁字墙的终点、离通济门不远处的清水塘附近。
清水塘风光关于明代加建这一条全长近8公里的丁字墙的出发点,很多资料并未涉及,但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加强明外郭与京城之间东部区域的防御,因为那里有天地坛、山川坛等重要建筑,尤其是,朝廷的权力核心皇城、宫城及其它重要的政府部门都在东部的京城正阳门(现光华门)内(下图中蓝色虚线框内)。
蓝色虚线框中城东权力核心区这样的说法显然很合理。如果敌方从外郭的西部突破,要想进入外郭内的东部地区,就必须穿过丁字墙与京城城墙之间狭长的巷道。两侧城墙上的守城士兵即可对其形成两面夹击和合围之势,从而使东部区域的防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加强。
上一幅图拍摄自开馆不久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内的展板,不过,我想加以说明的是,其中丁字墙位置的示意不够严谨,参考与明代丁字墙相关的卡子门位置、卡子门与雨花门之间土城头遗迹等线索来看,图中丁字墙的示意显然与实际走向有较大的差距。
我是
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谈天说地,没有主题;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