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鱼不是一种鱼,而是一种来自西北地区的面食,是搓鱼面的俗称。制作搓鱼不用拉,也不擀,徒手在案板上搓成细条状的面条就叫做“搓鱼”。
大家都知道,西北面食文化十分广泛,制作搓鱼的面粉不是小麦粉。而是是青稞面,青稞里有一种白青稞,成色足,磨出来的面色泽较白,品质优于普通青稞面,但还是擀不成面条,不能成形。在白青稞面里和上适当的“黄毛菜子粉”,起黏合作用,这样调出来的面筋道,搓着不断。
它是把青稞磨成细面,再加水和成干湿适中的面团,然后将面团置于案板上,用手使劲搓成像鱼儿似的圆形面条,有长搓鱼和短搓鱼两种,当地人就形象地将其戏称为“搓鱼儿”。常常可以听到有人开玩笑说这动作这形状更像从身上搓下来的老泥,乍一看还真挺像。
“搓鱼”的关键是加“黄毛菜子粉”要适量,加多了搓不开,加少了一搓就断。“搓鱼”因是用手一根一根地搓,极费工费时。手艺好“搓鱼”高手双手同时能搓五根,而且搓出的成品粗细均匀。
“搓鱼”费时费力,西北人民就有这样的一种玩法,俗称“攻卡子”。“卡子”是指陈兵设卡卫敌之要塞。这里的攻守双方就是客人与东家了,东家作为守方。东家摆上一桌好酒好肉,想让客人吃饱喝足;而客人则要忍住酒肉的诱惑,专门吃搓鱼。当客人把东家的搓鱼吃完了,那就算是东家防守失败,下回还要继续摆桌再次做东。所以这时候东家不但自己要上阵“搓鱼”,还要请上一两位“搓鱼”高手掠阵。一场激烈的“攻城拔寨”的战事就这么点燃了。被点燃的更是现场的气氛,无论攻守双方都是欢颜笑语,热闹十分。
西北人有句俗话:“大年吃搓鱼儿,一辈子不短钱儿!”在过去生活困难的时光里,吃上一顿搓鱼儿,感觉就像过年一样。而如今生活好了,因为食品丰裕加上制作麻烦,很多人家已经很少再做这种小吃了。